第184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三类人在当时的环境中看来,念书的是最厉害的,接班的其次,且两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种,觉得那就是自己和家里都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想着干那些随时有风险会被抓进去的“投机倒把”的事儿的,不稳定不说,社会给他们的评价还都很低。

  当时的主流想法是这样的,但是真理往往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像人们证明了这一点,哪种人最后过的最惨,时间自会证明的。

  也不过就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吧,那些当初看来是家里有本事,接了父母工作的人,就会因为大型工厂的连连倒闭而大量的下岗。

  而那时处在中年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的负担不要太重。

  但是,既没文化也没有多少别的技能,就连人际交往上也都是在工厂的封闭环境里交际的,到社会上也不知该怎么跟人打交道的他们,下岗后就更加难以找到好的工作了,甚至他们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难,算是是真真正正的与时代脱节,下半辈子没了保障了。

  但是这时,那些读书好的人大部分进了体制内,不愁吃喝不说,还掌握了话语权,社会地位颇高。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那第三种曾经被大家都鄙视的人,此时却成为了撬动整个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杠杆力量。人家早早地就看准了时机,不怕丢人,有勇有谋的拼搏了几十年,大部分都赚下了不菲的家资,为他们的下一代的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整个的算是翻身做主了。

  当然了,这只是基本归类,其中具体的分类和特殊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不能就这样简单概括。

  但是,这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也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永远是能改变命运的,即便学习可能再也无法帮助你实现阶层的跨越,但是它始终是能帮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到哪个时代都不会发愁没有饭吃。

  另外,在尊重知识的同时,也不要轻易看扁了那些有勇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或许在大部分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但往往就是这样具有超前意识,并且敢想敢干的人,才能获得比常人更巨大的成功。

  而这个社会终将淘汰掉的,自然就是那些净等着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人了。

  他们也许看着曾经风光,但是在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的时候,终将沦落为社会的落伍者,被时代淘汰。

  而古明妍现在看到的时机,就与这些必将被时代淘汰的落伍者有关。

  之前说了,纺织厂的效益并不差,但为什么账面上还是年年亏损,就连古建国这个工作多年的副厂长,现在想通过厂里分得一套京都的房产都如此困难?

  这,自然是与厂里所获得的效益相比,他们的负担更大更重的原因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