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黎池又钻进了翰林院的书库里,将还没看过的卷宗,都拿出来翻看一遍。虽都是陈年卷宗,却也是有价值的,一是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实务的能力。

  二是可以从卷宗档案里的陈年旧事中,看出一些渊源,反应到当下的人与事之中,大多都能够得到映照。

  卷宗看得多了,有时觉得看上去很莫名的人与事,兴许就能从那些卷宗中找到前因渊源。这就好比看过了‘前情提要‘,自然就更容易看懂之后的‘剧情‘。

  要说黎池若是不想闲得慌,凭他脑中放在这个时代能发家致富、富国强民的知识,当然是不用闲下来的。

  但黎池深知‘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的道理。在煤炭和水泥这两样还未完全消化的现在,不宜放出更多东西来,比如:发家致富的肥皂,关乎民生的晒制海盐,以及解海禁等。

  若是一股脑都拿了出来,他可能会因为风头过盛,成为了那棵‘秀于林中‘的高木,从而被摧毁。智多近妖,是一个好词语。但若是一个人真的‘智多成妖’了,那带给上位者和百姓的就只会是惊恐,随之而来的就是摧毁。黎池并不想在这个时代里,表现得太过异于常人。

  而且事情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若是他一股脑地将后世先进的东西都倾倒出来,结果对大燕是好是坏并不能确定。

  打一个简单比方,就是揠苗助长。黎池有心让大燕变得更好,却不愿做那只揠苗的手。

  又有许多事例都证明,集中注意力做一两件事,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若是同时做五六七八等许多件事情,则多半会失败。大燕如今专注于煤炭和水泥上,应是能成功的。但他若是再搞出几件事情来,人力和物力的拉扯之下,可能会一件都做不成。

  所以,黎池决定先安静几年时间,短时间内不再做出影响巨大的事情来,也不搞什么新鲜东西。

  于是,黎池就安静地过起了日子来。上朝时不插嘴,翰林院坐衙时看书库里的卷宗档案,散值了就回家陪一陪乖巧女儿和闹腾儿子,休沐时或就在家,或者去看看黎海雇工织羊毛线的进程。

  黎池彻底低调下来了。仿佛为官一年多就被钦派出京两次,与改变立储制、新增煤炭局和水泥局有着莫大关系,官升两级的风云人物,并不是他一样。

  朝中许多官员都在暗暗等待,等着看黎池意气风发的样子,等着看他继续搅起阵阵风云,也等着看他会否一朝失手、会否被压制。结果他却安静下来了,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赵俭大婚过后一个多月,十月初的时候,贞文帝一道圣旨将赵俭派出了京城。与先前传言和猜想的一样,是派赵俭去巡察地方上水泥局的筹建。

  赵俭在走之前,来找了黎池一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