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4 / 6)
徐清猗一眼看出方长庚与顾尚仁闹了不快,便问发生了什么,方长庚从来不向她隐瞒,至于朝堂上的事虽然不会主动说,但只要徐清猗好奇问了,他必然全部告诉她,是以这回他依旧连同细节将整件事向徐清猗复述了一遍。
“这事光凭我和郝先生一人之力必然做不成,我大概知道皇上为何把我扯进来,绝不是看中我的能力,而是因为我在朝中根基不深,远没有那些老臣们老谋深算,还空有些’前途无量’的名声。再加上你爹的缘故,我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有些难啊……”
徐清猗见他这样也不好受,小心地问:“那……你为何将这差事应下来了?”
方长庚握紧她的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说完后抬起头,和徐清猗柔和的目光对上。
“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至少还有我支持你。况且,我看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你切勿忧思太重,伤了身体。”
方长庚被她这么一说,心境渐渐平和,总算笑出来:“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我是不该拿这个影响大家的心情,快睡吧,明儿个一早还要赶回家看老师。”
“嗯~”
一整个假期,方长庚除了教阿玖认字,就是把郝翰请到家里凑在一块儿研究学堂的章程,最终决定在初等学堂开设史地、经史、时务、算术、体操课程以开蒙,自中级学堂开始学习英文、各国史鉴、地舆学、英文官商尺牍、翻译英文、代数学等,高级学堂再加深难度。另外附设师范堂,同步培养有资质的老师将来教中级以及高级课程,置于初等学堂,只要请京中举人或是有名气的教书先生稍加培训,就能入学堂教授课程。
受种种条件限制,要想办成体制完备的现代学校模式绝对是不靠谱的,说到底这个学堂最终只能算试水之作,但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开始,以后就能将它筹办得更加完善。
假期一过,方长庚就写了封奏章,但不管如何都要落到高渊等人手里,通过他们审核后才能递给皇帝。
方长庚心里那个紧张,但高渊等几个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皇帝的意思,多半不可能将这个折子扣下来,所以方长庚紧张归紧张,倒是不大担心这个问题。
但昭武帝二十四年注定是不平静的,宫中突然传来消息,道皇帝龙体不适,这一天没有上早朝,这是皇帝即位以来第一次缺席早朝。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所有人以为皇帝只是得了寻常风寒之症时,接连一个月,皇帝都不曾出现,太医院有人透露风声,道是皇帝病重,每日昏昏欲睡,一天之内仅仅清醒两三个时辰。
一时间举国上下忧心忡忡,官员们更是纷纷又惊又疑,私下议论这事来得太突然,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方长庚一个月前才见过皇帝,当时明明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重病,更加觉得世事难料,久久才缓和过来。
朝中上下失去了主心骨,高渊等几位大学士勉强维持表面上的平静,将寻常诸事处理得井然有序。至于军国大事,却只能在皇帝清醒的时候亲自处理。
↑返回顶部↑
“这事光凭我和郝先生一人之力必然做不成,我大概知道皇上为何把我扯进来,绝不是看中我的能力,而是因为我在朝中根基不深,远没有那些老臣们老谋深算,还空有些’前途无量’的名声。再加上你爹的缘故,我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有些难啊……”
徐清猗见他这样也不好受,小心地问:“那……你为何将这差事应下来了?”
方长庚握紧她的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说完后抬起头,和徐清猗柔和的目光对上。
“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至少还有我支持你。况且,我看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你切勿忧思太重,伤了身体。”
方长庚被她这么一说,心境渐渐平和,总算笑出来:“过年这么喜庆的日子,我是不该拿这个影响大家的心情,快睡吧,明儿个一早还要赶回家看老师。”
“嗯~”
一整个假期,方长庚除了教阿玖认字,就是把郝翰请到家里凑在一块儿研究学堂的章程,最终决定在初等学堂开设史地、经史、时务、算术、体操课程以开蒙,自中级学堂开始学习英文、各国史鉴、地舆学、英文官商尺牍、翻译英文、代数学等,高级学堂再加深难度。另外附设师范堂,同步培养有资质的老师将来教中级以及高级课程,置于初等学堂,只要请京中举人或是有名气的教书先生稍加培训,就能入学堂教授课程。
受种种条件限制,要想办成体制完备的现代学校模式绝对是不靠谱的,说到底这个学堂最终只能算试水之作,但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开始,以后就能将它筹办得更加完善。
假期一过,方长庚就写了封奏章,但不管如何都要落到高渊等人手里,通过他们审核后才能递给皇帝。
方长庚心里那个紧张,但高渊等几个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皇帝的意思,多半不可能将这个折子扣下来,所以方长庚紧张归紧张,倒是不大担心这个问题。
但昭武帝二十四年注定是不平静的,宫中突然传来消息,道皇帝龙体不适,这一天没有上早朝,这是皇帝即位以来第一次缺席早朝。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所有人以为皇帝只是得了寻常风寒之症时,接连一个月,皇帝都不曾出现,太医院有人透露风声,道是皇帝病重,每日昏昏欲睡,一天之内仅仅清醒两三个时辰。
一时间举国上下忧心忡忡,官员们更是纷纷又惊又疑,私下议论这事来得太突然,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方长庚一个月前才见过皇帝,当时明明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重病,更加觉得世事难料,久久才缓和过来。
朝中上下失去了主心骨,高渊等几位大学士勉强维持表面上的平静,将寻常诸事处理得井然有序。至于军国大事,却只能在皇帝清醒的时候亲自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