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6 / 7)
皇甫晖就像没有听到,他茫然地看了看四周,喃喃道:“我累了,想躺一会儿。”说罢,也不等柴荣同意,便大大咧咧地躺了下来。柴荣摆摆手,制止住想要上前的卫士,静静地等着皇甫晖。过了好一阵,人们终于听到了那个老迈的声音:“我在晋为将之时,曾与契丹人交战。契丹人之凶悍狠毒,至今难以忘怀。当年我渡河南下逃离中原,就如今日被擒一样,不是我不愿为国尽力,而是自知实力相差太大,力不从心。从那时起,我每时每刻不在想,何时才能见到中原军队能与契丹匹敌,收复燕云,重整雄风。直到昨天……”皇甫晖抬眼看了看站立一旁的赵匡胤,继续道:“昨天我退保滁州城,见到周军攀墙而上,如飞一般,这是我数十年未见过的精锐之师。有这样的军队在手,何愁天下不平,燕云不复。既然如此,我又何必与老天作对,为那个徒有虚名的南唐皇帝作无谓之战?”
柴荣和赵匡胤对视一眼,只觉得胸中热血翻滚。眼前的这个人经历了大半个乱世,从最底层的士兵一直做到节度使,他见过梁晋争霸,见过石敬塘割地卖国,也见过契丹人血洗中原,当他决定从杀戮中解脱之际,最后的希望竟是他的对手能一统天下,光复燕云。柴荣叹了口气,谁说这个世道没有人心,就连被人称为“骁勇无赖”的老油条皇甫晖都有与他同样的心声与渴望。柴荣挥了挥手:“带下去,为皇甫将军好生医治,切不可怠慢。”但万念俱灰的皇甫晖再也没有了生存的欲望,他拒绝接受医官的治疗,数天后伤势恶化而死。
而时年二十九岁的赵匡胤在一月之内连获两场大胜,这位年轻后周将领在战场上的表演可谓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威震淮南。
第七章 艰苦鏖战
淮南战场上,杀机四伏,暗流汹涌。寿州城下的对决似乎漫长得看不到尽头。是血战到底还是知难而退?柴荣不得不做出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34 暗流
赵匡胤连获大胜,风光八面,最开心的不是柴荣,也不是他的部下们,甚至不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而是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的张永德。对赵匡胤的资质与潜力,看得最清楚的也正是张永德。当赵匡胤还只是周军中的低级将领时,张永德便已把他作为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
在后周军中,张永德曾是最春风得意的人物。他的父亲张颖,原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军中大将,与当时同在石敬瑭麾下效力的郭威过从甚密。张永德年轻时一表人才,又以贤孝闻名乡里,郭威慧眼识人,把自己的一个女儿下嫁给他。同年,郭威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提任为枢密使,于是把自己这个得意女婿举荐为供奉官押班,送到皇帝身边效力。看起来张永德的仕途自此将一帆风顺,没想到不久后风云突变,刘承祐决意铲除郭威、柴荣,作为郭威女婿的张永德自然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刘承祐故意派张永德给昭义节度使常思送生日礼物,同时密诏常思乘机诛杀之。没想到常思却留了一手,只把张永德暂时囚禁,观察形势。果然,不久后郭威发动兵变,刘承祐被杀,常思急忙把张永德释放。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郭威的亲戚几乎被诛杀殆尽的情况下,身为女婿又智勇双全的张永德顿时成为郭威眼里的珍宝。郭威称帝后,擢升张永德为左卫将军,加附马都尉,领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为殿前都虞侯、领思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两年之内三次提升,年仅二十四岁的张永德一跃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执掌殿前亲军,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禁军高级将领。
不久,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登皇位。柴荣继位之后,任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分掌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不久,北汉来犯,张永德、李重进双双随柴荣出征。高平一战,两人均有不俗表现,战后,李重进加使相衔,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在很多人看来,李重进和张永德正成为柴荣麾下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但张永德心里却很清楚,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唐亡以来,各国发生了无数次兵变,手足相残,同宗反目,屡见不鲜,而这一切都只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表面上柴荣对他和李重进不断提拔,宠信有加,但谁知道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人人都知道,柴荣有一个致命的软肋:儿子年纪太小。因为当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突下黑手,柴荣的三个儿子均遭横死,直到他三十二岁的年纪才又得一子。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谁都说不清哪天就会遭遇横祸。而柴荣一旦不测,他年幼的儿子能坐得稳龙椅吗?张永德每每想到这一点,就不寒而栗。
就算他对皇位没有什么兴趣,但别人的呢?如果是自己的政敌上台,他又怎么办?每次想到这里,一个人就会从阴影里走出来,跳进他的脑海,这个人就是同为皇亲的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姐姐的儿子,如此算来应该是柴荣的姑表兄,郭威对他极为宠信。当年郭威除掉旧臣王峻,借助的正是李重进之手。
虽说张永德和李重进也是亲戚,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却互相看不惯对方。李重进执掌侍卫亲军,张永德则是殿前军的最高指挥官。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关系可谓相当微妙。侍卫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正规军始于朱温,对军队极富控制欲的朱温建立了由自己亲自掌握的侍卫马步军,并将其迅速扩充成一支可怖的军事力量。但历经数十年之后,这支被历任帝王极为重视的军队却慢慢变了味。特别是后晋以来,侍卫军渐渐演变成身份和待遇高人一等的特权阶层,甚至父子相袭,腐败不堪。高平一战,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竟然在大战的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几乎酿成大祸。这让柴荣决心对禁军进行重组。他下令从各地筛选精兵,充实加强殿前军,后周逐渐形成了殿前军与侍卫军平列,分享中央禁军的体制。而这两支军队的实际指挥官便是张永德与李重进。毫无疑问,同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的两支军队互相都把对方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两军将士之间互不服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恶言相向。久而久之,柴荣的姑表兄李重进与妹夫张永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张永德暗暗作了一个决定:一旦朝中有变,就算自己当不上皇帝,也不能让李重进上位。
高平之战让赵匡胤脱颖而出,更令张永德眼前一亮。赵匡胤出身平常,跟郭家扯不上关系,跟李重进更走不到一起,而且此人有勇有谋,为人稳重谨慎,是个可造之材。张永德决定,一定要扶持这匹千里马上位,不仅可以加强殿前军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自己也有了强力的帮手和盟友。战后,张永德在柴荣面前把赵匡胤吹得天花乱坠,称为不世出的大将之才。柴荣对这位青年将领原本就十分赏识,又见张永德如此力荐,于是顺水推舟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当时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军中未设副使,赵匡胤由此成为殿前司的二把手,协助张永德统领殿前军。赵匡胤一跃成为禁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次出征淮南,李重进受命为先锋援救李谷,在正阳渡一战大败南唐军,杀大将刘彦贞,斩首万余级,获戈甲三十万,一举扭转了周军在淮南战场的被动态势,李重进也顺理成章地挤掉李谷成为征淮军主帅。眼见着对头大出风头,张永德心急如焚。但机会转眼即来,赵匡胤临危受命,在短短一月之内,一举啃掉南唐水军和皇甫晖两块硬骨头,威震淮南。张永德自然满心欢喜,赵匡胤是他的副手,这次成就大功,长了殿前军的威风,自己也大有面子。从此以后,张永德逢人便吹嘘赵匡胤如何厉害,如何了得。
↑返回顶部↑
柴荣和赵匡胤对视一眼,只觉得胸中热血翻滚。眼前的这个人经历了大半个乱世,从最底层的士兵一直做到节度使,他见过梁晋争霸,见过石敬塘割地卖国,也见过契丹人血洗中原,当他决定从杀戮中解脱之际,最后的希望竟是他的对手能一统天下,光复燕云。柴荣叹了口气,谁说这个世道没有人心,就连被人称为“骁勇无赖”的老油条皇甫晖都有与他同样的心声与渴望。柴荣挥了挥手:“带下去,为皇甫将军好生医治,切不可怠慢。”但万念俱灰的皇甫晖再也没有了生存的欲望,他拒绝接受医官的治疗,数天后伤势恶化而死。
而时年二十九岁的赵匡胤在一月之内连获两场大胜,这位年轻后周将领在战场上的表演可谓惊艳,一时名声大噪,威震淮南。
第七章 艰苦鏖战
淮南战场上,杀机四伏,暗流汹涌。寿州城下的对决似乎漫长得看不到尽头。是血战到底还是知难而退?柴荣不得不做出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34 暗流
赵匡胤连获大胜,风光八面,最开心的不是柴荣,也不是他的部下们,甚至不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而是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的张永德。对赵匡胤的资质与潜力,看得最清楚的也正是张永德。当赵匡胤还只是周军中的低级将领时,张永德便已把他作为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
在后周军中,张永德曾是最春风得意的人物。他的父亲张颖,原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军中大将,与当时同在石敬瑭麾下效力的郭威过从甚密。张永德年轻时一表人才,又以贤孝闻名乡里,郭威慧眼识人,把自己的一个女儿下嫁给他。同年,郭威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提任为枢密使,于是把自己这个得意女婿举荐为供奉官押班,送到皇帝身边效力。看起来张永德的仕途自此将一帆风顺,没想到不久后风云突变,刘承祐决意铲除郭威、柴荣,作为郭威女婿的张永德自然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刘承祐故意派张永德给昭义节度使常思送生日礼物,同时密诏常思乘机诛杀之。没想到常思却留了一手,只把张永德暂时囚禁,观察形势。果然,不久后郭威发动兵变,刘承祐被杀,常思急忙把张永德释放。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郭威的亲戚几乎被诛杀殆尽的情况下,身为女婿又智勇双全的张永德顿时成为郭威眼里的珍宝。郭威称帝后,擢升张永德为左卫将军,加附马都尉,领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为殿前都虞侯、领思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两年之内三次提升,年仅二十四岁的张永德一跃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执掌殿前亲军,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禁军高级将领。
不久,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登皇位。柴荣继位之后,任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分掌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不久,北汉来犯,张永德、李重进双双随柴荣出征。高平一战,两人均有不俗表现,战后,李重进加使相衔,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在很多人看来,李重进和张永德正成为柴荣麾下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但张永德心里却很清楚,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唐亡以来,各国发生了无数次兵变,手足相残,同宗反目,屡见不鲜,而这一切都只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表面上柴荣对他和李重进不断提拔,宠信有加,但谁知道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人人都知道,柴荣有一个致命的软肋:儿子年纪太小。因为当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突下黑手,柴荣的三个儿子均遭横死,直到他三十二岁的年纪才又得一子。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谁都说不清哪天就会遭遇横祸。而柴荣一旦不测,他年幼的儿子能坐得稳龙椅吗?张永德每每想到这一点,就不寒而栗。
就算他对皇位没有什么兴趣,但别人的呢?如果是自己的政敌上台,他又怎么办?每次想到这里,一个人就会从阴影里走出来,跳进他的脑海,这个人就是同为皇亲的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姐姐的儿子,如此算来应该是柴荣的姑表兄,郭威对他极为宠信。当年郭威除掉旧臣王峻,借助的正是李重进之手。
虽说张永德和李重进也是亲戚,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却互相看不惯对方。李重进执掌侍卫亲军,张永德则是殿前军的最高指挥官。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关系可谓相当微妙。侍卫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正规军始于朱温,对军队极富控制欲的朱温建立了由自己亲自掌握的侍卫马步军,并将其迅速扩充成一支可怖的军事力量。但历经数十年之后,这支被历任帝王极为重视的军队却慢慢变了味。特别是后晋以来,侍卫军渐渐演变成身份和待遇高人一等的特权阶层,甚至父子相袭,腐败不堪。高平一战,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竟然在大战的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几乎酿成大祸。这让柴荣决心对禁军进行重组。他下令从各地筛选精兵,充实加强殿前军,后周逐渐形成了殿前军与侍卫军平列,分享中央禁军的体制。而这两支军队的实际指挥官便是张永德与李重进。毫无疑问,同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的两支军队互相都把对方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两军将士之间互不服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恶言相向。久而久之,柴荣的姑表兄李重进与妹夫张永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张永德暗暗作了一个决定:一旦朝中有变,就算自己当不上皇帝,也不能让李重进上位。
高平之战让赵匡胤脱颖而出,更令张永德眼前一亮。赵匡胤出身平常,跟郭家扯不上关系,跟李重进更走不到一起,而且此人有勇有谋,为人稳重谨慎,是个可造之材。张永德决定,一定要扶持这匹千里马上位,不仅可以加强殿前军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自己也有了强力的帮手和盟友。战后,张永德在柴荣面前把赵匡胤吹得天花乱坠,称为不世出的大将之才。柴荣对这位青年将领原本就十分赏识,又见张永德如此力荐,于是顺水推舟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当时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军中未设副使,赵匡胤由此成为殿前司的二把手,协助张永德统领殿前军。赵匡胤一跃成为禁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次出征淮南,李重进受命为先锋援救李谷,在正阳渡一战大败南唐军,杀大将刘彦贞,斩首万余级,获戈甲三十万,一举扭转了周军在淮南战场的被动态势,李重进也顺理成章地挤掉李谷成为征淮军主帅。眼见着对头大出风头,张永德心急如焚。但机会转眼即来,赵匡胤临危受命,在短短一月之内,一举啃掉南唐水军和皇甫晖两块硬骨头,威震淮南。张永德自然满心欢喜,赵匡胤是他的副手,这次成就大功,长了殿前军的威风,自己也大有面子。从此以后,张永德逢人便吹嘘赵匡胤如何厉害,如何了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