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5 / 7)
后周大军的猛攻开始了。皇帝亲临战阵令全军士气大振,将领们更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尽快踏平寿州城。但柴荣最担心的却并不是寿州城里的刘仁赡,而是仍留在淮南的两支援军。刘仁赡纵然善战,也不过是瓮中之鳖。但南唐水军万余人尚在涂山,皇甫晖部也有三万人马据守滁州(今安徽滁州)附近的清流关,若不把这两支南唐军队歼灭,一旦战局有变,他们随时可能在周军侧翼发动袭击。
柴荣决定首先对付对浮桥威胁最大的南唐水军。只是,自己密令王环打造的水师还在闺中,目前还见不得人,怎么办?思虑再三,柴荣找来最信任的几个将领商议对策。众将一听,都默然不语。后周家底起于河东,根基则在中原,建国后南征北战,都是陆战,从未在南方水网之地作战,毫无水战经验。何况,后周没有水军,难道用骑兵对付大江之上的舰船?
一人缓缓走了出来,声音稳重而坚定:“臣愿往涂山,为陛下荡平贼寇。”柴荣一看,正是爱将赵匡胤。“爱卿欲以何计破之?”柴荣饶有兴趣地问。他很想知道,连他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事儿,赵匡胤会有什么好点子。赵匡胤微微一笑:“事在人为。臣现在还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临阵随机应变而已!”柴荣哈哈大笑:“好一个随机应变。好,我给你精兵一万,前往涂山破敌!”
赵匡胤领命昂首而去,有一人却面色苍白,惴惴不安,正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时任右厢都指挥,是后周军中大名鼎鼎的禁军将领。高平之战后,柴荣更偏爱张永德、赵匡胤等后起之秀,赵弘殷也逐渐退居幕后,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儿子的表现。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将领后,父子二人分掌禁军,可谓荣耀至极。但赵弘殷深知,树大招风,他们父子今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小心,以免出现差错,授人以柄。今天见儿子居然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要用步骑去灭南唐水军,顿时心头打鼓。
赵弘殷实在放心不下,找到正在集结军队的赵匡胤,悄悄问:“你到底有什么打算,就这么有把握能胜?南唐水军名扬天下,纵横江淮,罕有对手,可不是好对付的主!”赵匡胤看了看面色焦虑的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放心,半月之内,必凯旋而回!至于如何破敌,此乃军机大事,不可泄露!”赵弘殷愣了。儿子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军机大事,确实不能轻易透露,就算父子之间也一样。赵弘殷忧心忡忡地看了看儿子,叹了口气:“此战关系重大,切莫轻敌,你好自为之吧。”
赵匡胤领军,下令偃旗息鼓,昼伏夜行,密奔涂山。全军距离涂山尚有三十里,赵匡胤令全军隐蔽休整,又派出侦骑前往淮水边打探。消息很快传回,南唐战舰全部停靠在淮水边,全军则在涂山脚下宿营。赵匡胤仰天大笑:“果不出我所料,大事成矣!”
喊杀声撕裂了清晨的宁静,被惊醒的唐军士兵们纷纷提起兵器,列阵冲出了营门。薄薄的江雾下,百余后周骑兵正落荒而逃。“抓住贼军,砍下他们的人头,回去领赏啊!”看着这些零零落落的后周骑兵,唐军将领们顿时两眼放光,立即召集军马冲了过去。这支南唐水师自出兵以来,朔江而上,威风八面,眼见就要攻到正阳渡,成就大功。没想到柴荣大军猝然而至,刘彦贞部全军覆没,吓得掉头就跑,一直退到涂山。唐军将领们正为如何向皇帝交差苦恼,这些零星的后周骑兵竟然羊入虎口,岂不是天赐厚礼?
除了少数部队留在江边看守战船,唐军大队人马看准了后周散兵紧追而去。刚追了不到十里路,只听得战鼓声惊天动地,不计其数的周军突然杀出,将他们拦腰截断。唐兵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赵匡胤则亲率精骑,马不停蹄,直奔淮水,旋风一般杀进了南唐军营。南唐水军在平原之地哪里敌得了如狼似虎的后周铁骑,很快溃不成军,唐军都监河延锡也在乱军中被砍了脑袋。日当正午,涂山脚下已是尸横遍野。这支在淮水上耀武扬威的南唐水军竟稀里糊涂地覆灭于原野之上。停在江边的战舰除了少数逃走,大部被周军缴获。
赵匡胤长吁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绝不可能在淮水上击败南唐水军,唯一的机会在陆上。而不管对手在淮水上如何耀武扬威,他们总会在岸边驻军扎营,而那便是优势转换之时。赵匡胤还清楚,这支水军骄傲自大,此次一路西进寸功未立,必然急躁,若以兵诱之,必然上当。结果正如他所言,事在人为,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必须扬长避短,洞悉并利用对手的弱点。
赵匡胤这么快凯旋归来令众将目瞪口呆。所有人都没想到,赵匡胤竟然短短数天之内就歼灭了人见人怕的南唐水师,这可是把号称“胸中藏十万雄兵”的李谷吓得连夜焚粮退兵的那支舰队啊!柴荣拍着赵匡胤的肩头,笑道:“爱卿如此神勇,朕干脆把皇甫晖这个大礼也赏给你吧!”
皇甫晖可算是影响了历史的人物。当年正是他带头在魏州发动兵变,又率领乱军拥戴前来镇压的李嗣源为帝,导致一代枭雄李存勖兵败身亡。后晋末年,契丹南下,攻陷开封,皇甫晖率部渡江南下,投奔南唐,一直做到了节度使的高位。在乱世混了这么多年,皇甫晖也算是个沙场上的老油条了。这次领兵来救寿州,皇甫晖眼见刘彦贞兵败,情知不妙,赶紧退到了滁州外围的清流关观察形势。没想到形势还没观察清楚,赵匡胤已经带着虎狼之师气势汹汹而来。
皇甫晖惊恐万分,径直逃进滁州城。守军正准备毁掉护城河桥,没想到赵匡胤来得如旋风一般,竟然带着骑兵径直冲过了护城河,直抵城下。南唐守军个个瞠目结舌。皇甫晖看着盔甲闪闪发亮的赵匡胤,自嘲地摇了摇头。他不准备像刘仁赡那样抱定为主效忠的决心死守城池。他是魏州人,逃到淮南原本就是无奈之举,他对南唐皇帝没有感觉,对滁州城更没有感觉。这么多年,他经历过太多战争,太多叛乱,这一切令他厌倦,实在没有必要像刘仁赡那样死守孤城。他只想速战速决,是胜是败都无所谓,只要能尽快结束这一切。
“赵将军,今日你我各为其主,难免一战。我不打算死守,让两军士兵们受罪,不如你退出百步,待我领军出城,双方一决胜负吧!”皇甫晖大喊。赵匡胤听出了皇甫晖语气里的老迈与无奈。他笑了笑,挥了挥手,周军面对城楼,徐徐而退。对付一个毫无斗志的对手,最好的办法不是把他逼上绝路,而是给他放弃的机会。
两军很快列成阵势。当双方战鼓擂响之时,赵匡胤已纵马挥剑,闪电般冲了出去。既然皇甫晖这么急于结束煎熬,那不妨用最快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赵匡胤把身子伏在马鞍上,一手抱住马脖,一手紧握长剑,厉声高呼道:“我只取皇甫晖,不想死的都给我闪开!”他身边是如波浪一样裂开的战阵,斗志全无的南唐士兵没有一个人愿意阻挡正扑向自己主帅的赵匡胤。皇甫晖脸色大变,急忙举起刀,试图挡住这个气势汹汹的对手。当他抬起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真的老了,眼睁睁看着赵匡胤的长剑闪电斩来,他却怎么也跟不上对手的速度。利刃从皇甫晖的脑门划过,他只觉得眼前一黑,扑通一声栽落马下。滁州城外的这一战迅速分出了胜负。赵匡胤一剑斩落皇甫晖,令南唐士兵彻底丧失了斗志,整支军队向周军缴械投降。赵匡胤顺利攻克滁州。
受伤被俘的皇甫晖被押到了寿州城外的周军大营。这位曾点燃了一代天骄李存勖覆亡导火索的传奇人物被带到了柴荣面前。柴荣细细端详着这个名闻天下的俘虏。年过半百的皇甫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豪气,两鬓斑白,满脸沧桑,头上包扎着浸血的麻布,全身血迹斑斑。柴荣顿生怜悯之心,他轻叹了口气,问道:“将军是沙场宿将,精通用兵之道。为何不据坚城而守,反而强要出战?”
↑返回顶部↑
柴荣决定首先对付对浮桥威胁最大的南唐水军。只是,自己密令王环打造的水师还在闺中,目前还见不得人,怎么办?思虑再三,柴荣找来最信任的几个将领商议对策。众将一听,都默然不语。后周家底起于河东,根基则在中原,建国后南征北战,都是陆战,从未在南方水网之地作战,毫无水战经验。何况,后周没有水军,难道用骑兵对付大江之上的舰船?
一人缓缓走了出来,声音稳重而坚定:“臣愿往涂山,为陛下荡平贼寇。”柴荣一看,正是爱将赵匡胤。“爱卿欲以何计破之?”柴荣饶有兴趣地问。他很想知道,连他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事儿,赵匡胤会有什么好点子。赵匡胤微微一笑:“事在人为。臣现在还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临阵随机应变而已!”柴荣哈哈大笑:“好一个随机应变。好,我给你精兵一万,前往涂山破敌!”
赵匡胤领命昂首而去,有一人却面色苍白,惴惴不安,正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时任右厢都指挥,是后周军中大名鼎鼎的禁军将领。高平之战后,柴荣更偏爱张永德、赵匡胤等后起之秀,赵弘殷也逐渐退居幕后,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儿子的表现。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将领后,父子二人分掌禁军,可谓荣耀至极。但赵弘殷深知,树大招风,他们父子今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小心,以免出现差错,授人以柄。今天见儿子居然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要用步骑去灭南唐水军,顿时心头打鼓。
赵弘殷实在放心不下,找到正在集结军队的赵匡胤,悄悄问:“你到底有什么打算,就这么有把握能胜?南唐水军名扬天下,纵横江淮,罕有对手,可不是好对付的主!”赵匡胤看了看面色焦虑的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放心,半月之内,必凯旋而回!至于如何破敌,此乃军机大事,不可泄露!”赵弘殷愣了。儿子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军机大事,确实不能轻易透露,就算父子之间也一样。赵弘殷忧心忡忡地看了看儿子,叹了口气:“此战关系重大,切莫轻敌,你好自为之吧。”
赵匡胤领军,下令偃旗息鼓,昼伏夜行,密奔涂山。全军距离涂山尚有三十里,赵匡胤令全军隐蔽休整,又派出侦骑前往淮水边打探。消息很快传回,南唐战舰全部停靠在淮水边,全军则在涂山脚下宿营。赵匡胤仰天大笑:“果不出我所料,大事成矣!”
喊杀声撕裂了清晨的宁静,被惊醒的唐军士兵们纷纷提起兵器,列阵冲出了营门。薄薄的江雾下,百余后周骑兵正落荒而逃。“抓住贼军,砍下他们的人头,回去领赏啊!”看着这些零零落落的后周骑兵,唐军将领们顿时两眼放光,立即召集军马冲了过去。这支南唐水师自出兵以来,朔江而上,威风八面,眼见就要攻到正阳渡,成就大功。没想到柴荣大军猝然而至,刘彦贞部全军覆没,吓得掉头就跑,一直退到涂山。唐军将领们正为如何向皇帝交差苦恼,这些零星的后周骑兵竟然羊入虎口,岂不是天赐厚礼?
除了少数部队留在江边看守战船,唐军大队人马看准了后周散兵紧追而去。刚追了不到十里路,只听得战鼓声惊天动地,不计其数的周军突然杀出,将他们拦腰截断。唐兵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赵匡胤则亲率精骑,马不停蹄,直奔淮水,旋风一般杀进了南唐军营。南唐水军在平原之地哪里敌得了如狼似虎的后周铁骑,很快溃不成军,唐军都监河延锡也在乱军中被砍了脑袋。日当正午,涂山脚下已是尸横遍野。这支在淮水上耀武扬威的南唐水军竟稀里糊涂地覆灭于原野之上。停在江边的战舰除了少数逃走,大部被周军缴获。
赵匡胤长吁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绝不可能在淮水上击败南唐水军,唯一的机会在陆上。而不管对手在淮水上如何耀武扬威,他们总会在岸边驻军扎营,而那便是优势转换之时。赵匡胤还清楚,这支水军骄傲自大,此次一路西进寸功未立,必然急躁,若以兵诱之,必然上当。结果正如他所言,事在人为,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必须扬长避短,洞悉并利用对手的弱点。
赵匡胤这么快凯旋归来令众将目瞪口呆。所有人都没想到,赵匡胤竟然短短数天之内就歼灭了人见人怕的南唐水师,这可是把号称“胸中藏十万雄兵”的李谷吓得连夜焚粮退兵的那支舰队啊!柴荣拍着赵匡胤的肩头,笑道:“爱卿如此神勇,朕干脆把皇甫晖这个大礼也赏给你吧!”
皇甫晖可算是影响了历史的人物。当年正是他带头在魏州发动兵变,又率领乱军拥戴前来镇压的李嗣源为帝,导致一代枭雄李存勖兵败身亡。后晋末年,契丹南下,攻陷开封,皇甫晖率部渡江南下,投奔南唐,一直做到了节度使的高位。在乱世混了这么多年,皇甫晖也算是个沙场上的老油条了。这次领兵来救寿州,皇甫晖眼见刘彦贞兵败,情知不妙,赶紧退到了滁州外围的清流关观察形势。没想到形势还没观察清楚,赵匡胤已经带着虎狼之师气势汹汹而来。
皇甫晖惊恐万分,径直逃进滁州城。守军正准备毁掉护城河桥,没想到赵匡胤来得如旋风一般,竟然带着骑兵径直冲过了护城河,直抵城下。南唐守军个个瞠目结舌。皇甫晖看着盔甲闪闪发亮的赵匡胤,自嘲地摇了摇头。他不准备像刘仁赡那样抱定为主效忠的决心死守城池。他是魏州人,逃到淮南原本就是无奈之举,他对南唐皇帝没有感觉,对滁州城更没有感觉。这么多年,他经历过太多战争,太多叛乱,这一切令他厌倦,实在没有必要像刘仁赡那样死守孤城。他只想速战速决,是胜是败都无所谓,只要能尽快结束这一切。
“赵将军,今日你我各为其主,难免一战。我不打算死守,让两军士兵们受罪,不如你退出百步,待我领军出城,双方一决胜负吧!”皇甫晖大喊。赵匡胤听出了皇甫晖语气里的老迈与无奈。他笑了笑,挥了挥手,周军面对城楼,徐徐而退。对付一个毫无斗志的对手,最好的办法不是把他逼上绝路,而是给他放弃的机会。
两军很快列成阵势。当双方战鼓擂响之时,赵匡胤已纵马挥剑,闪电般冲了出去。既然皇甫晖这么急于结束煎熬,那不妨用最快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赵匡胤把身子伏在马鞍上,一手抱住马脖,一手紧握长剑,厉声高呼道:“我只取皇甫晖,不想死的都给我闪开!”他身边是如波浪一样裂开的战阵,斗志全无的南唐士兵没有一个人愿意阻挡正扑向自己主帅的赵匡胤。皇甫晖脸色大变,急忙举起刀,试图挡住这个气势汹汹的对手。当他抬起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真的老了,眼睁睁看着赵匡胤的长剑闪电斩来,他却怎么也跟不上对手的速度。利刃从皇甫晖的脑门划过,他只觉得眼前一黑,扑通一声栽落马下。滁州城外的这一战迅速分出了胜负。赵匡胤一剑斩落皇甫晖,令南唐士兵彻底丧失了斗志,整支军队向周军缴械投降。赵匡胤顺利攻克滁州。
受伤被俘的皇甫晖被押到了寿州城外的周军大营。这位曾点燃了一代天骄李存勖覆亡导火索的传奇人物被带到了柴荣面前。柴荣细细端详着这个名闻天下的俘虏。年过半百的皇甫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豪气,两鬓斑白,满脸沧桑,头上包扎着浸血的麻布,全身血迹斑斑。柴荣顿生怜悯之心,他轻叹了口气,问道:“将军是沙场宿将,精通用兵之道。为何不据坚城而守,反而强要出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