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2 / 7)
“哈哈哈!”刘彦贞仰天大笑:“好个名将,却原来畏敌如虎!你如果害怕,就留在这里守城好了,我自率本部军马,明日就进攻正阳渡!只不过,等我成大功之后,将军可不要跑来与我抢功!”
刘仁赡看着趾高气扬的刘彦贞,气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想一想事关重大,他忍住怒火,又劝道:“将军如果实在要攻,也应等到水军到达,水陆并进,才有胜算。”
刘彦贞手一挥,大声呵斥道:“荒谬!舰船逆水而上,行动缓慢,到达正阳,至少还有十天!战机转瞬即逝,岂能在此空等!”说完,自顾拍马而去。
刘仁赡仰天长叹:“皇上居然用如此庸才退敌,真是天亡我也!此人遇上柴荣,必败无疑!”
站在正阳桥头的李谷此时却完全没有这么乐观。寿州城下的撤军完全是一场灾难。惊慌失措的周军丢弃了大部分粮草辎重,几乎是一路溃逃般退到了正阳。开封出征时士气高昂,纪律严明的军队此时变成了毫无斗志的乌合之众。李谷万分沮丧,凭这样一支败军,岂能挡住气势汹汹的追兵?
惊惧之际,李谷终于接到了柴荣的回信。读罢来信,李谷倒吸一口凉气。皇帝在信中严令他不准退兵,坚守寿州外围,等待李重进援兵到来。但现在,他早已违背了皇帝的命令,直接丢掉了寿州阵地,一路败退到了正阳,还谈何坚守待援?不过这封信里也有好消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正率精兵昼夜兼程而来。不管怎么说,李重进骁勇善战,又带来了皇帝的侍卫亲军。他来了,足可保住正阳浮桥。
想了半天,李谷决定把战场的真实情况告诉柴荣。他回信说:“贼寇战舰正沿淮水前进,直逼正阳,我军难以阻挡。倘若浮桥失守,粮道断绝,则全军危险。正阳已成险地,陛下不宜亲临。希望陛下暂且驻在陈州。等李重进到达,臣下将与他从长计议,阻止贼寇战舰,保全浮桥。等正阳的威胁解除,我军再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待贼军疲惫之时,陛下再以大军南下,攻取淮南,为时未晚。”
柴荣看完李谷的回信,气得拍案而起,把信撕了个粉碎。李谷缺乏的不是智慧,也不是谋略,而是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镇定,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如此关键的战役,自己却用错了人。适合做智囊的人,不一定适合做统帅。柴荣叹了口气,有些忧虑地望着烟雨朦胧的南方。毫无疑问,速战速决攻破寿州的战略意图已经破产,为今之计,必须守住正阳渡口。守住了正阳,就能给他重新进行战略部署的机会,给他扭转战局的时间。能否保住那个生死攸关的渡口,如今只能看李重进了。
在刘彦贞的率领下,数万唐军浩浩荡荡直奔正阳。漫长的补给队伍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一直延伸到寿州,前后长达数百里,人声鼎沸,旌旗蔽野。淮水上,数百艘南唐战舰仍不紧不慢地朔江而上,在这条河上,他们还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而在淮水的另一边,地平线上渐渐升腾起浓重的云团,那是李重进和他的五千铁骑扬起的尘土。这支骑兵从淮北平原呼啸而过,旋风般疾奔正阳。在那里,是李谷苦苦等待的目光。正阳,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渡口,如今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刘彦贞向北望去,前方依稀可见一串串黑影。那是败退于此,正手忙脚乱搭建防御阵地的后周士兵。刘彦贞冷笑了一下。很快,他们就将重蹈庞师古的覆辙,尽数葬身于淮水之底。刘彦贞急速挥动着手中的令旗,数万唐军立即变换阵型,由行军纵队变成了一列列方阵。战鼓擂响,唐军方阵随着鼓声,向敌军阵地攻去,如林的长枪,在冬日下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寒光。这是一股强大的铁流,带着气冲天地的压迫感。
大战猝然爆发。在唐军强大兵力的压制下,周军匆匆建立起来的防线如同脆弱的竹节,在刀锋下层层崩裂。他们像蝼蚁般纷纷倒下,尸体布满了湿滑而坚硬的江岸。王彦超急红了眼。再不发动反击,敌军将直接把自己逼进淮水的急流中,死无葬身之地。“临阵脱逃者斩!”王彦超翻身上马,举起长枪,恨声高喊道:“列阵反击,绝不能让贼人攻到浮桥上!”
李谷听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随石重贵北伐过契丹,跟着郭威西征过河中,还跟着柴荣参加过高平之战。但他从未以全军统帅的身份如此之近地直面对手。他看到南唐士兵正不顾一切地冲进周军阵地,发疯般大砍大杀,他听到利刃砍进骨头的脆响,长枪刺进躯体的闷响,还有成千上万人绝望的悲号。除此之外,李谷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他的头脑一片空白。
王彦超用尽全力拔出贯穿敌将的长枪,鲜血溅满了全身。当他用几乎虚脱的手抹开眼前的血水,发现身边竟然再无一名活着的部下。他扭头向渡口的方向望去。黑压压的敌军正向淮水边蜂拥而去,双方扭杀成一团,早已看不见淮水上的那座浮桥。王彦超感到绝望,显然他已经无力阻止敌军的进攻,这场战争胜负已定。他和李谷,乃至全军,都将被可耻地截断在淮水南岸,成为敌兵刀下的猎物。
数百里外,陈州城下,柴荣正扬起头,注视着寒霜中朦胧不清的冬日。那一刻,他觉得凉意从心底油然而生。“传令全军,丢弃辎重,轻装前行,务必于三日后赶到正阳!”三天之后的正阳渡口,必定已是血流成河。他只希望,当他赶到之时,那条通道还掌握在自己手里。情势万分危急,他只能尽力一搏。帝王也好,枭雄也罢,总有些战役,是不能输,也输不起的。
柴荣并不知道,此刻他距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当他正风驰电掣地率军疾奔之时,刘彦贞正志得意满地注视着他的军旗一步步逼近淮水中央。在他强大的攻势下,周军已被分割包围于淮水南岸。只要再拿下浮桥,对手将彻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胜利来得如此轻易。凭这一战,他必将超越当年的刘瑾、王茂章等人,跻身于淮南名将之列,把那个徒有虚名的刘仁赡踩在脚下!
↑返回顶部↑
刘仁赡看着趾高气扬的刘彦贞,气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想一想事关重大,他忍住怒火,又劝道:“将军如果实在要攻,也应等到水军到达,水陆并进,才有胜算。”
刘彦贞手一挥,大声呵斥道:“荒谬!舰船逆水而上,行动缓慢,到达正阳,至少还有十天!战机转瞬即逝,岂能在此空等!”说完,自顾拍马而去。
刘仁赡仰天长叹:“皇上居然用如此庸才退敌,真是天亡我也!此人遇上柴荣,必败无疑!”
站在正阳桥头的李谷此时却完全没有这么乐观。寿州城下的撤军完全是一场灾难。惊慌失措的周军丢弃了大部分粮草辎重,几乎是一路溃逃般退到了正阳。开封出征时士气高昂,纪律严明的军队此时变成了毫无斗志的乌合之众。李谷万分沮丧,凭这样一支败军,岂能挡住气势汹汹的追兵?
惊惧之际,李谷终于接到了柴荣的回信。读罢来信,李谷倒吸一口凉气。皇帝在信中严令他不准退兵,坚守寿州外围,等待李重进援兵到来。但现在,他早已违背了皇帝的命令,直接丢掉了寿州阵地,一路败退到了正阳,还谈何坚守待援?不过这封信里也有好消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正率精兵昼夜兼程而来。不管怎么说,李重进骁勇善战,又带来了皇帝的侍卫亲军。他来了,足可保住正阳浮桥。
想了半天,李谷决定把战场的真实情况告诉柴荣。他回信说:“贼寇战舰正沿淮水前进,直逼正阳,我军难以阻挡。倘若浮桥失守,粮道断绝,则全军危险。正阳已成险地,陛下不宜亲临。希望陛下暂且驻在陈州。等李重进到达,臣下将与他从长计议,阻止贼寇战舰,保全浮桥。等正阳的威胁解除,我军再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待贼军疲惫之时,陛下再以大军南下,攻取淮南,为时未晚。”
柴荣看完李谷的回信,气得拍案而起,把信撕了个粉碎。李谷缺乏的不是智慧,也不是谋略,而是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镇定,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如此关键的战役,自己却用错了人。适合做智囊的人,不一定适合做统帅。柴荣叹了口气,有些忧虑地望着烟雨朦胧的南方。毫无疑问,速战速决攻破寿州的战略意图已经破产,为今之计,必须守住正阳渡口。守住了正阳,就能给他重新进行战略部署的机会,给他扭转战局的时间。能否保住那个生死攸关的渡口,如今只能看李重进了。
在刘彦贞的率领下,数万唐军浩浩荡荡直奔正阳。漫长的补给队伍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一直延伸到寿州,前后长达数百里,人声鼎沸,旌旗蔽野。淮水上,数百艘南唐战舰仍不紧不慢地朔江而上,在这条河上,他们还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而在淮水的另一边,地平线上渐渐升腾起浓重的云团,那是李重进和他的五千铁骑扬起的尘土。这支骑兵从淮北平原呼啸而过,旋风般疾奔正阳。在那里,是李谷苦苦等待的目光。正阳,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渡口,如今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刘彦贞向北望去,前方依稀可见一串串黑影。那是败退于此,正手忙脚乱搭建防御阵地的后周士兵。刘彦贞冷笑了一下。很快,他们就将重蹈庞师古的覆辙,尽数葬身于淮水之底。刘彦贞急速挥动着手中的令旗,数万唐军立即变换阵型,由行军纵队变成了一列列方阵。战鼓擂响,唐军方阵随着鼓声,向敌军阵地攻去,如林的长枪,在冬日下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寒光。这是一股强大的铁流,带着气冲天地的压迫感。
大战猝然爆发。在唐军强大兵力的压制下,周军匆匆建立起来的防线如同脆弱的竹节,在刀锋下层层崩裂。他们像蝼蚁般纷纷倒下,尸体布满了湿滑而坚硬的江岸。王彦超急红了眼。再不发动反击,敌军将直接把自己逼进淮水的急流中,死无葬身之地。“临阵脱逃者斩!”王彦超翻身上马,举起长枪,恨声高喊道:“列阵反击,绝不能让贼人攻到浮桥上!”
李谷听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随石重贵北伐过契丹,跟着郭威西征过河中,还跟着柴荣参加过高平之战。但他从未以全军统帅的身份如此之近地直面对手。他看到南唐士兵正不顾一切地冲进周军阵地,发疯般大砍大杀,他听到利刃砍进骨头的脆响,长枪刺进躯体的闷响,还有成千上万人绝望的悲号。除此之外,李谷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他的头脑一片空白。
王彦超用尽全力拔出贯穿敌将的长枪,鲜血溅满了全身。当他用几乎虚脱的手抹开眼前的血水,发现身边竟然再无一名活着的部下。他扭头向渡口的方向望去。黑压压的敌军正向淮水边蜂拥而去,双方扭杀成一团,早已看不见淮水上的那座浮桥。王彦超感到绝望,显然他已经无力阻止敌军的进攻,这场战争胜负已定。他和李谷,乃至全军,都将被可耻地截断在淮水南岸,成为敌兵刀下的猎物。
数百里外,陈州城下,柴荣正扬起头,注视着寒霜中朦胧不清的冬日。那一刻,他觉得凉意从心底油然而生。“传令全军,丢弃辎重,轻装前行,务必于三日后赶到正阳!”三天之后的正阳渡口,必定已是血流成河。他只希望,当他赶到之时,那条通道还掌握在自己手里。情势万分危急,他只能尽力一搏。帝王也好,枭雄也罢,总有些战役,是不能输,也输不起的。
柴荣并不知道,此刻他距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当他正风驰电掣地率军疾奔之时,刘彦贞正志得意满地注视着他的军旗一步步逼近淮水中央。在他强大的攻势下,周军已被分割包围于淮水南岸。只要再拿下浮桥,对手将彻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胜利来得如此轻易。凭这一战,他必将超越当年的刘瑾、王茂章等人,跻身于淮南名将之列,把那个徒有虚名的刘仁赡踩在脚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