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4 / 7)
柴荣声音不大,却如龙吟,句句震动众人肺腑。天际之上,此刻正云卷云舒,气象万千。
不管在当时有没有人理解柴荣的苦心,但他所做的事终将被后人铭记。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评价柴荣是具有远大目光的帝王,他修建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已经接近于数百年之后近代都市的设计理念。很多学者,甚至认为他改变了中国都市发展的格局。
而此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也许是正默默站在柴荣身后的赵匡胤。不管赵匡胤此时有没有意识到,重商富民的理念已经深植于他的心底,将对未来三百年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平定关西
新政仅仅一年,柴荣便把军刀挥向了后蜀的关西四州。这是柴荣登基以来后周王朝的第一次主动出击,可谓志在必得。但他没想到,这场战役竟然会打得如此艰难。
23 秋风万里芙蓉国
从凤翔往开封的官道上,不时有快马疾驰而过,掠起阵阵雀鸣。
在柴荣的强力推动下,中原正出现自唐亡以来难得的复兴景象。以开封为中心,后周王朝正在发散出巨大的吸引力,让各方人力、财物都慢慢向他聚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而毗邻的各路军阀们却无人意识到这一点。可怕的惯性早已让他们丧失了对时局敏锐的嗅觉。高平之战后,遭受重创的北汉政权已陷入后周的战略包围,仅能勉强保全太原及周边州县,彻底退出了逐鹿中原的舞台。盘踞湖北荆州一带的荆南政权虽然雄踞南北要冲,但地狭兵弱,面对后周这个庞然大物,国主高保融选择了主动称臣。而更远的吴越、南汉,偏居一隅,但求自保。真正能与后周一争高下的只有南唐与后蜀。
但此时柴荣还不想动兵。即位以来,他几乎没有一日得闲,强军、治吏、治水、重商、扩城乃至广招人才,他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布下了一颗颗种子。柴荣相信,成效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显现,到那时,这些新芽终将撑起后周这棵参天大树。
王朴在《平边策》中已经为他勾勒出了统一天下的路径:先取南唐,再平岭南、巴蜀;然后北伐燕地,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再啃下河东这块硬骨头。柴荣曾对自己许下以十年之期拓天下,如今过了还不到两年,他还有时间。但他真的不着急吗?只有柴荣自己最清楚。无数次在梦里,他都会想起七年前,邢州城清风楼上的那一幕。他正站在郭威身边,一起凝视着阴霾密布的北方,遥望着那片令他魂萦梦牵的幽燕之地。
冷月高悬于墨蓝的夜空,开封城还没有从梦中苏醒,清脆的马蹄声已击碎了宁静,从京城西门一掠而入。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王溥几乎一夜没有合眼。几天来,西面的紧急边报一封接着一封。现在,又有一封密报送到了他的手上。信是凤翔节度使王景写的。王景报告说,最近,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等关西地区的老百姓不断有人偷偷跑到后周控制的凤翔,向当地官员献计献策,请求周军早日进击,将关西并入后周的版图。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士族子弟,甚至还有后蜀的地方官吏。看来,他们早已对后蜀的统治丧失了信心,而对新兴的中原王朝却趋之若鹜。
王溥感慨万千。
对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军阀而言,他们就像釜底游鱼。锅里的水正在慢慢升温,鱼儿们却浑然不知,依然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过着穷奢极欲的日子。但普通老百姓却敏锐地感受到了不同。也许他们对谁做统治者并没有什么兴趣,但他们显然愿意选择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的那个人。不光是凤翔,这段时间,关中各地也都送来类似报告。王溥坐不住了,他决定马上进宫向皇帝报告。
“王爱卿的意见呢?”看完王景的密报,柴荣抬起头,不动声色地问道。对王溥,他是极为欣赏和信任的。当年郭威对这位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十分宠信。就连病重之时,郭威都没有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智囊。临终之前,郭威专门召学士拟旨,升任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希望他尽心尽力辅佐柴荣。宣诏后,郭威说:“做完这件事,我总算没有忧虑了。”就在当天,郭威去世。
↑返回顶部↑
不管在当时有没有人理解柴荣的苦心,但他所做的事终将被后人铭记。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评价柴荣是具有远大目光的帝王,他修建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已经接近于数百年之后近代都市的设计理念。很多学者,甚至认为他改变了中国都市发展的格局。
而此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也许是正默默站在柴荣身后的赵匡胤。不管赵匡胤此时有没有意识到,重商富民的理念已经深植于他的心底,将对未来三百年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平定关西
新政仅仅一年,柴荣便把军刀挥向了后蜀的关西四州。这是柴荣登基以来后周王朝的第一次主动出击,可谓志在必得。但他没想到,这场战役竟然会打得如此艰难。
23 秋风万里芙蓉国
从凤翔往开封的官道上,不时有快马疾驰而过,掠起阵阵雀鸣。
在柴荣的强力推动下,中原正出现自唐亡以来难得的复兴景象。以开封为中心,后周王朝正在发散出巨大的吸引力,让各方人力、财物都慢慢向他聚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而毗邻的各路军阀们却无人意识到这一点。可怕的惯性早已让他们丧失了对时局敏锐的嗅觉。高平之战后,遭受重创的北汉政权已陷入后周的战略包围,仅能勉强保全太原及周边州县,彻底退出了逐鹿中原的舞台。盘踞湖北荆州一带的荆南政权虽然雄踞南北要冲,但地狭兵弱,面对后周这个庞然大物,国主高保融选择了主动称臣。而更远的吴越、南汉,偏居一隅,但求自保。真正能与后周一争高下的只有南唐与后蜀。
但此时柴荣还不想动兵。即位以来,他几乎没有一日得闲,强军、治吏、治水、重商、扩城乃至广招人才,他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布下了一颗颗种子。柴荣相信,成效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显现,到那时,这些新芽终将撑起后周这棵参天大树。
王朴在《平边策》中已经为他勾勒出了统一天下的路径:先取南唐,再平岭南、巴蜀;然后北伐燕地,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再啃下河东这块硬骨头。柴荣曾对自己许下以十年之期拓天下,如今过了还不到两年,他还有时间。但他真的不着急吗?只有柴荣自己最清楚。无数次在梦里,他都会想起七年前,邢州城清风楼上的那一幕。他正站在郭威身边,一起凝视着阴霾密布的北方,遥望着那片令他魂萦梦牵的幽燕之地。
冷月高悬于墨蓝的夜空,开封城还没有从梦中苏醒,清脆的马蹄声已击碎了宁静,从京城西门一掠而入。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王溥几乎一夜没有合眼。几天来,西面的紧急边报一封接着一封。现在,又有一封密报送到了他的手上。信是凤翔节度使王景写的。王景报告说,最近,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等关西地区的老百姓不断有人偷偷跑到后周控制的凤翔,向当地官员献计献策,请求周军早日进击,将关西并入后周的版图。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士族子弟,甚至还有后蜀的地方官吏。看来,他们早已对后蜀的统治丧失了信心,而对新兴的中原王朝却趋之若鹜。
王溥感慨万千。
对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军阀而言,他们就像釜底游鱼。锅里的水正在慢慢升温,鱼儿们却浑然不知,依然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过着穷奢极欲的日子。但普通老百姓却敏锐地感受到了不同。也许他们对谁做统治者并没有什么兴趣,但他们显然愿意选择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的那个人。不光是凤翔,这段时间,关中各地也都送来类似报告。王溥坐不住了,他决定马上进宫向皇帝报告。
“王爱卿的意见呢?”看完王景的密报,柴荣抬起头,不动声色地问道。对王溥,他是极为欣赏和信任的。当年郭威对这位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十分宠信。就连病重之时,郭威都没有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智囊。临终之前,郭威专门召学士拟旨,升任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希望他尽心尽力辅佐柴荣。宣诏后,郭威说:“做完这件事,我总算没有忧虑了。”就在当天,郭威去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