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许是发现大家对畅所欲言还有顾虑,柴荣干脆主动出击,出了个“命题作文”。朝堂上,柴荣当众宣布:“朕经常思考治国方略,彻夜难眠,寝食不安,但毕竟孤掌难鸣,至今很多事都没有得到要领。你们都是我最信任的股肱之臣,今天我就出两个题目,一个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个叫《开边策》,你们好好思考,畅所欲言,写好了呈上来,朕将逐一认真阅览。”

  这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这位年轻的皇帝,竟要沙里淘金,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发现人才,碰撞思想。

  皇帝下令,众人哪敢不从。各位大臣回去之后,苦思冥想,各显神通。很快,一大叠奏章呈了上来。柴荣如获至宝,连夜批阅。夜已经很深,但柴荣却丝毫感觉不到疲倦。这是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这么多人的灵感与才华在柴荣的脑海中激荡,令他心潮起伏,不能自抑。

  眼前出现了王朴的名字,这是时任比部郎中(刑部官职)的王朴撰写的《平边策》。对这个人,柴荣并不陌生。还在他外镇澶州时,王朴就在身边做掌书记。柴荣回京做开封府尹,谁都可以不带,一定要带上王朴,让他在身边作右拾遗。柴荣如此欣赏信赖王朴,当然不是因为他懂数术,会算卦,而是因为他的见识、机敏与才华。见到王朴的文章,柴荣精神一振,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大才子会有什么高论。

  “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果然出手不凡,王朴没有半句空话,直击要害,很快引起了柴荣的强烈兴趣。长期在柴荣身边的王朴当然知道这位皇帝内心深处的秘密。燕云十六州,是柴荣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所以他大胆地开宗明义:要想收取失地,首先要探究丧师失地的原因。

  “历朝历代丧失国土时,莫不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奸人乱党把持朝政,强将武夫横行霸道。这些恶疾由小变大,积微成著,终于酿成恶果。”王朴把丧失国土的原因娓娓道来,句句见血。

  “所以,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罢了!”历数前朝种种弊端之后,王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朴接着阐述道:“用贤人废奸人,可以收罗人材;施恩泽讲诚信,可以团结人心;赏功劳罚罪过,可以凝聚力量;去奢侈倡节俭,可以积累财富;爱惜民力,减少赋税,可以让百姓富足。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功无不成矣!”

  冷静的分析之后,王朴突然开始煽情,在短短的文字间为柴荣描绘了一幅热血沸腾的图景:“那时候,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

  柴荣抬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如果真如王朴所言,起兵之时,天下归附,人心所向,甚至“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这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他不由得想起高平之战后,自己率军攻入北汉境内亲眼所见的那些场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们挤在路边,拿出自己仅有的那点东西,欢天喜地地迎接后周军队前来解救他们。如果真能做到王朴说的那些,全天下都出现这样的场面又何尝不可能!

  接下来,王朴开始了军事战略层面的论述。“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南唐与我朝接壤将近二千里,边界漫长,破绽众多,容易袭扰。我军反复袭扰之下,对方必然奔走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南人懦怯,一旦有警,必全师救之。如此下去,南唐很快就会实力衰竭,我可乘虚夺其江北之地。既得江北,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倘若不归顺,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思路如此清晰,看得柴荣频频点头。

  “只有河东是必然要拼死一战的敌人,无法以恩惠信义诱之,当以强兵制之。高平一战后,河东力竭气沮,难以再起边患,因此北汉可以等到最后来收拾。等天下平定,看准时机,一举可擒!”

  “王朴此言,句句深得我心,果能如此,何愁天下不平!”看到此处,柴荣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不由得拍案而起,仰天高呼。

  王朴的这篇《平边策》不仅提出了全面的施政理念,更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按照王朴的设想,休整一年之后,便可对南唐用兵,以反复袭扰、消耗的战术,避实就虚,首先夺取南唐在长江以北的领土,然后顺势扫平南方诸国,最后再啃下河东这块硬骨头。当王朴挥毫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战略设想会对后周王朝乃至之后的宋王朝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