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着病情日渐沉重的皇帝,大臣们也慌了。终于有人出了个主意,既然药石无效,不如举行祭天大典,求求老天爷保佑。郭威惨然一笑,他从来就不相信能靠这个获得生命的延续。不过,这个虚幻的典礼在郭威看来却是剪除祸患的好机会。

  祭天大典的准备工作在开封南郊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架势。王殷带着大队人马耀武扬威地在工地巡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盛大的秀场,却正是为他挖好的坟墓。祭天大典即将开始,郭威忽然急召王殷入宫。不知就里的王殷刚到滋德殿,便被武士逮捕。一纸诏书抛出,王殷密谋趁祭天大典发动叛乱,流放登州。郭威当然不会再给王殷活命的机会,王殷刚出京城,便被追兵乱刀砍死。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初一,郭威坐在杏黄大轿上被抬到了大典现场。曾经呼风唤雨的一代豪杰如今竟已难以起身。

  郭威努力抬起头,看到猎猎的旗帜,高大的祭坛,还有碧蓝的天空。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那个漫天风雨的午后。在他最落魄最茫然的时刻,遇见了即将成为他妻子的那个女人。自此以后,他的人生柳暗花明,顺风顺水。但此时,他却终究要成为时间的手下败将。能延续他亲手缔造的王朝生命的人,当仁不让地落到了爱妻侄儿柴荣的身上。自己的这一生,注定和柴家人纠缠不清,相依相偎。这难道不是命运?一丝微笑浮上郭威的嘴角。站在他身旁的柴荣有些不解地看着父亲那显得唐突而诡异的笑容。此时的柴荣,当然不会想到,郭威的微笑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祭完天地的郭威病势更加沉重,他终于倒在了病榻上。当他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再也起不来时,立即下诏,加封柴荣兼任侍中,管理京城内外兵马。现在,他已经为儿子的继位扫清了一切障碍,接下来就要看柴荣自己了。

  而此时,柴荣正被蜂拥而来的内外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侍中兼开封尹,意味着京城乃至全国的大小事务都要他拍板点头。柴荣全身心投入到巨大的挑战中,父亲病重,自己无论如何要帮父亲把这个重担挑起。

  正所谓“旁观者清”。柴荣身在局中,忽略了更重要的事,他手下一个叫曹翰的幕僚却看得很清楚。曹翰私下对柴荣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晋王将是皇位的继承人。现在皇上病重卧床,大王应当入宫侍侯,怎么还在外面忙这些杂事呢!”曹翰的话让柴荣猛然醒悟。如此时刻,真正应该为父亲挑起的重担不是这些纷繁杂事,而是天下。

  柴荣连夜进宫,住在郭威寝宫之侧,昼夜侍奉。很快,诏令再度传出,皇帝病危,各部暂停奏报具体事务,如有重大紧急事情,一律向晋王柴荣禀报定夺。此令一出,人心渐安。皇帝病重的消息正在朝堂内外越传越疯,许多人都忧心忡忡,害怕皇帝一旦驾崩,这个王朝又将分崩离析。如今柴荣已提前接班,人们对王朝命运不确定性的焦虑渐渐平息。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郭威在病榻上紧急召见柴荣。柴荣一进滋德殿就看到了父亲衰弱但却期盼的眼神,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泉涌。

  “我已病入膏肓,回天无术。已留下遗诏传位于你。我死之后,你可即位,不可迁延。”郭威声若游丝,在柴荣听来,却字字震耳。郭威又缓缓道:“从前我西征路过关中,看到唐朝皇陵全被盗掘,无一幸免,都是因为厚葬之风惹的祸。现在中原疲敝,国库空乏,我死之后,安葬一切从简,用纸衣、瓦棺下葬即可。所有工匠役徒都由官府出钱雇佣,不要麻烦当地百姓……”

  听到此时,柴荣已悲痛至极,难以抬头。

  郭威深深吸了口气,渐渐露出一丝笑意。“当世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可为你左膀右臂,辅佐你成大业。枢密副使王仁镐、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都是忠勇善战之将,我已传诏,将此四人兼任地方节度使,足可拱卫京师,匡扶皇室。”

  柴荣没有想到,病痛中的父亲竟然已经为他做了这么多。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北伐的大好机会出现时,父亲会沉重无奈地说出“多事之秋”这四个字;为什么做事一向稳重宽厚的父亲会毫不手软地除掉心腹重臣王峻、王殷。这一切,都只为了能顺利地传位给他。

  郭威颤抖的手抚上了柴荣的额头。他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接下来要做什么。那曾经也是他渴望去做的事。他的战役已经结束了,而属于柴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他轻轻用手拂去柴荣脸颊上的泪水,缓缓道:“天意如此,我儿无需悲伤。所谓‘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我恰好知天命之年而去,也算喝完了人生这三杯酒,功德圆满。只是,这局棋才刚刚开始,剩下的棋局只有留给你了。我知你素有大志,其他我都不担心。只希望你记住一点:刚者易折,欲速不达,凡事不可过于执着,也不可过于急躁。”

  历经半生沧桑的郭威,当然深深地懂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更懂得隐藏在这句简单谚语后的沉重与无奈。在他看来,柴荣胸有大志,智勇双全,但却过于刚烈执着。也许,经历了更多时间和磨砺,儿子才会懂得妥协与放弃。而一个真正高明的棋手,不仅知进取,更懂得放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