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4 / 7)
不久,隰州(今山西隰县)宣布脱离后梁向太原投降。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也宣布独立,不再向后梁称臣。后梁王朝迅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20 幽州台
李存勖冷静地注视着汴州城中的动向,而周德威则在围困幽州的同时继续有条不紊地对各地燕军据点进行打击。
913年正月,晋军攻下幽州附近的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县)、蓟州(今天津市蓟县)、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各路燕军将领纷纷投降,刘守光的桀燕帝国眼见就要土崩瓦解。绝望的刘守光想出了最后一招,向北方的契丹求救。
自唐僖宗以来,唐王朝实力日渐衰落,边备废弛,契丹乘机吞并各边郡,势力逐渐强大,对幽州构成了重大威胁。刘仁恭虽然昏庸暴虐,但对自己的地盘却视为珍宝,绝不能容忍被夺走一分一毫。熟知契丹人习性的刘仁恭想了个办法,专门选择秋季派兵攻击契丹,等仗一打到深秋,就焚烧塞外牧草,然后撤军。几年下来,契丹人赖以放牧的草原处处荒废,大量马匹饿死。吃了大亏的契丹人只好讲和。
没想到过了不久,刘仁恭被自己儿子抓了起来。契丹舍利王子见有机可乘,亲率骑兵万人进犯。刘守光打仗不行,鬼点子却很多。看到契丹大兵压境,赶紧派出使者讲和,还把舍利王子诱到平州城外参加所谓的牛酒之会。得意忘形的契丹人万万没料到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鸿门宴”,舍利王子刚一入座,伏兵齐出,当场活捉。王子被擒,契丹族人相聚痛哭,请求用五千匹马赎人。刘守光则故作强硬,拒不答应。契丹人只好提高价码,乞求与刘守光结盟并赠送大量宝物。刘守光这才放人。吃了大亏的契丹人从此十多年不敢进犯幽州。
现在周德威兵临城下,刘守光忽然想起了当年从契丹人那里赚来的盟约,急派特使出塞,请求契丹出兵相助。
此时的契丹可汗是耶律阿保机,此人野心极大,一心要像中原皇帝那样终身为主。按照契丹传统,可汗之位每三年就要改选一次,如果让耶律阿保机得逞,家族其他贵族就再没有了当可汗的希望。眼看被选举权就要被剥夺,契丹贵族们立刻跳了起来,纷纷举兵反叛。这场家族叛乱在913年达到了高潮,阿保机的兄弟们拥立了新可汗,双方兵戎相见,草原上的混战一场接着一场。后院起火的阿保机当然不可能出兵卷入幽州的烂摊子。但阿保机这个人心机很深,他不愿意过早得罪任何一个南方政权,于是顺水推舟,对幽州使者好礼相待,还许下了出兵相救的空口承诺。
契丹人的承诺对穷途末路的刘守光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刘守光立即派出大将元行钦率七千骑兵越过燕山,准备接应契丹援军,又命爱将高行珪领兵据守武州(今河北宣化县),掩护元行钦部。刘守光的如意算盘是,契丹军一旦南下,便可与元行钦在燕山以北会师,然后通过武州大举南下,一鼓作气击破幽州城外的晋军。刘守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耶律阿保机那张嘴上,这一作战方案当然只能是镜花水月。
周德威从燕军的异动中发现了刘守光的企图。他立即令刘光浚部出击长城古北口,防止契丹军越过长城南下,同时让李嗣源部扫荡燕山以北的敌军。
李嗣源的铁骑越过燕山,驰骋于燕北大草原,一路高歌猛进,如秋风扫落叶般连克燕军八个军镇。三月,李嗣源攻克武州,高行珪投降。
元行钦带着七千骑兵在天寒地冻中苦等了一个月,没等来契丹大军,却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沙陀人。双方在燕北草原上展开了骑兵大会战,斗志早已丧失殆尽的燕军连战连败,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晋军又一鼓作气攻克平州(今河北卢龙县)、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燕地几乎尽为晋军所得。
周德威气定神闲地围困幽州,左右开弓,不紧不慢地揍着刘守光,太原城中的李存勖却心急如焚。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足以让他在转眼间就可以席卷中原的机会。因为朱温的死,曾经坚如磐石的后梁王朝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
无才无德的朱友珪弑父称帝后,小人得志便猖狂,上台之后立刻露出本性,寻欢作乐,荒淫无度。不仅如此,他还大肆清洗朱温旧臣,让自己的亲信尽掌大权,连德高望众的敬翔都不得不靠边站,称病不出。朱友珪对众人的愤怒心知肚明,为了堵住众人之口,故作大方,从国库中拿出钱财对朝中重臣、武将大加赏赐。朱友珪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笼络人心,坐稳皇位。但他大大低估了人心的力量。
不久,禁卫军统领袁象先、赵岩等人秘密找到均王朱友贞,怂恿他发动兵变,杀掉朱友珪,为父报仇。朱友贞是朱温的第三子,此时正留守开封。和朱温的其他儿子不同,朱友贞这个人平时沈厚寡言,行事低调,作风儒雅,很得朝中旧臣们的欣赏。朱友贞虽然痛恨父亲那个来路不明的私生子,但手里无兵无权,要想起事显然不成。关键时候,手握重兵,雄踞魏州的杨师厚倒向了他。有了禁军和杨师厚的支持,朱友贞顿时有了底气。
↑返回顶部↑
20 幽州台
李存勖冷静地注视着汴州城中的动向,而周德威则在围困幽州的同时继续有条不紊地对各地燕军据点进行打击。
913年正月,晋军攻下幽州附近的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县)、蓟州(今天津市蓟县)、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各路燕军将领纷纷投降,刘守光的桀燕帝国眼见就要土崩瓦解。绝望的刘守光想出了最后一招,向北方的契丹求救。
自唐僖宗以来,唐王朝实力日渐衰落,边备废弛,契丹乘机吞并各边郡,势力逐渐强大,对幽州构成了重大威胁。刘仁恭虽然昏庸暴虐,但对自己的地盘却视为珍宝,绝不能容忍被夺走一分一毫。熟知契丹人习性的刘仁恭想了个办法,专门选择秋季派兵攻击契丹,等仗一打到深秋,就焚烧塞外牧草,然后撤军。几年下来,契丹人赖以放牧的草原处处荒废,大量马匹饿死。吃了大亏的契丹人只好讲和。
没想到过了不久,刘仁恭被自己儿子抓了起来。契丹舍利王子见有机可乘,亲率骑兵万人进犯。刘守光打仗不行,鬼点子却很多。看到契丹大兵压境,赶紧派出使者讲和,还把舍利王子诱到平州城外参加所谓的牛酒之会。得意忘形的契丹人万万没料到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鸿门宴”,舍利王子刚一入座,伏兵齐出,当场活捉。王子被擒,契丹族人相聚痛哭,请求用五千匹马赎人。刘守光则故作强硬,拒不答应。契丹人只好提高价码,乞求与刘守光结盟并赠送大量宝物。刘守光这才放人。吃了大亏的契丹人从此十多年不敢进犯幽州。
现在周德威兵临城下,刘守光忽然想起了当年从契丹人那里赚来的盟约,急派特使出塞,请求契丹出兵相助。
此时的契丹可汗是耶律阿保机,此人野心极大,一心要像中原皇帝那样终身为主。按照契丹传统,可汗之位每三年就要改选一次,如果让耶律阿保机得逞,家族其他贵族就再没有了当可汗的希望。眼看被选举权就要被剥夺,契丹贵族们立刻跳了起来,纷纷举兵反叛。这场家族叛乱在913年达到了高潮,阿保机的兄弟们拥立了新可汗,双方兵戎相见,草原上的混战一场接着一场。后院起火的阿保机当然不可能出兵卷入幽州的烂摊子。但阿保机这个人心机很深,他不愿意过早得罪任何一个南方政权,于是顺水推舟,对幽州使者好礼相待,还许下了出兵相救的空口承诺。
契丹人的承诺对穷途末路的刘守光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刘守光立即派出大将元行钦率七千骑兵越过燕山,准备接应契丹援军,又命爱将高行珪领兵据守武州(今河北宣化县),掩护元行钦部。刘守光的如意算盘是,契丹军一旦南下,便可与元行钦在燕山以北会师,然后通过武州大举南下,一鼓作气击破幽州城外的晋军。刘守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耶律阿保机那张嘴上,这一作战方案当然只能是镜花水月。
周德威从燕军的异动中发现了刘守光的企图。他立即令刘光浚部出击长城古北口,防止契丹军越过长城南下,同时让李嗣源部扫荡燕山以北的敌军。
李嗣源的铁骑越过燕山,驰骋于燕北大草原,一路高歌猛进,如秋风扫落叶般连克燕军八个军镇。三月,李嗣源攻克武州,高行珪投降。
元行钦带着七千骑兵在天寒地冻中苦等了一个月,没等来契丹大军,却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沙陀人。双方在燕北草原上展开了骑兵大会战,斗志早已丧失殆尽的燕军连战连败,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晋军又一鼓作气攻克平州(今河北卢龙县)、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燕地几乎尽为晋军所得。
周德威气定神闲地围困幽州,左右开弓,不紧不慢地揍着刘守光,太原城中的李存勖却心急如焚。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足以让他在转眼间就可以席卷中原的机会。因为朱温的死,曾经坚如磐石的后梁王朝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
无才无德的朱友珪弑父称帝后,小人得志便猖狂,上台之后立刻露出本性,寻欢作乐,荒淫无度。不仅如此,他还大肆清洗朱温旧臣,让自己的亲信尽掌大权,连德高望众的敬翔都不得不靠边站,称病不出。朱友珪对众人的愤怒心知肚明,为了堵住众人之口,故作大方,从国库中拿出钱财对朝中重臣、武将大加赏赐。朱友珪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笼络人心,坐稳皇位。但他大大低估了人心的力量。
不久,禁卫军统领袁象先、赵岩等人秘密找到均王朱友贞,怂恿他发动兵变,杀掉朱友珪,为父报仇。朱友贞是朱温的第三子,此时正留守开封。和朱温的其他儿子不同,朱友贞这个人平时沈厚寡言,行事低调,作风儒雅,很得朝中旧臣们的欣赏。朱友贞虽然痛恨父亲那个来路不明的私生子,但手里无兵无权,要想起事显然不成。关键时候,手握重兵,雄踞魏州的杨师厚倒向了他。有了禁军和杨师厚的支持,朱友贞顿时有了底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