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6 / 7)
12 生死决断
李存勖总能在错综复杂的时局中理清纷乱的头绪,嗅到即将到来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和李克用、朱温等人出身草莽,年纪轻轻便投身乱世不同,李存勖有更多的时间从书本、前辈的经验甚至是戏曲、诗词中静静地获得养分。当父亲在沙场上叱咤风云,浴血搏杀之时,他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贪婪地从前朝典籍中寻找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大局观让他拥有了远超李克用、朱温的判断与决断,这样的大局观将最终让他在强敌环伺的乱世登上王者之巅。
在他眼里,看似强大的后梁集团即将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现在,不仅凤翔的李茂贞、刘知俊与朱温不死不休,更重要的是,由于梁军主力不断地从中原向河西一带调动,被梁军征服不久的山南东道出现了反叛的浪潮。房州(今湖北房县)守将宣布脱离后梁,效忠巴蜀王建。接着邻近的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也发生叛乱。而在北边的幽州,一直想染指中原的燕王刘守光也活跃起来,集结大军频频南下,河北风声鹤唳。
910年十一月,魏博军统帅罗绍威病死,燕军再度向南移动,准备伺机对魏州、博州这块肥肉下手。魏博地区物产丰饶,当年朱温出兵帮助罗绍威镇压叛乱的牙军,为了招待梁军,短短时间罗绍威就献上牛羊猪等家畜七十万头。后来梁军北上攻击燕军,又是罗绍威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了梁军上下几十万人的军需。这样一块又听话又能榨出油水来的风水宝地,朱温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但贪婪的朱温看上的远不止一个小小的魏博,他的胃口比这要大得多。紧挨着魏博地区有一个赵王国,国王叫王镕。朱温称帝之后,王镕果断地抱上了这个大腿,宣布效忠后梁,被朱温册封了个赵王。但现在风云突变,河东在李存勖的率领下隐然有崛起之势,还干净利落地在潞州痛击梁军。觉察到风头不对的王镕立即转向,派人跟河东暗通款曲,准备为自己留下退路。朱温大为震怒,王镕如此朝秦暮楚,给其他诸侯树立了一个恶劣的榜样,不收拾他后患无穷。不如借口抵抗燕军,以“假途伐虢”之计先灭了王镕再说。
按照朱温的安排,供奉官杜廷隐等人率军三千奔赴深州(今河北深县),宣称燕军即将大举南下,特意赶来救援。守将稀里糊涂打开城门,梁军入城之后,当即血洗深州,将守军杀了个尽绝。接着,梁军又如法炮制,拿下了冀州(今河北冀县)。
王镕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向李存勖和刘守光求救。
刘守光不假思索地否决了救赵的请求。这个靠李克用的倾囊相助才得以上位的幽州军阀贪婪而又短视。他从来不愿做利人不利己的事,在他看来,等双方斗得两败俱伤之时再趁火打劫才是更划算的买卖。
李存勖却不这样想。他久久地注视着河北地图,陷入了沉思。燕山之南,太行之东,黄河之北,这片土地平坦而丰饶。当年大禹把天下分九州,这里称“冀州”。冀州,顾名思义,是寄予希望之地。占有了这里,就能截断后梁集团的侧翼,把刀尖稳稳顶住朱温的肋下。向东,可横扫齐鲁,往西,可逐鹿中原,如果北进,还可以平定幽燕。夺得河北,就能跳出朱温苦心经营的封锁线,变内线防御为外线作战,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隐隐地感到,也许,未来晋粱之间的决定命运的搏杀,不在荒凉偏远的河西,也不在双方激烈争夺的潞州,而在这片天高地远的燕赵之地。
晋王府内,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做如此重大的决策之前,李存勖还想听听众将的意见。“王镕此人,向来朝三暮四,两面三刀。他先前与我们结盟,后来又倒向朱全忠,还结成儿女亲家,现在突然求救,恐怕有诈。”一向稳重的周德威眉头紧皱。在他看来,现在河东刚刚有所起色,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墙头草轻易搭上自己的家底。
李存勖笑了笑,没有说话。
“如今李茂贞、刘知俊频频出兵倒粱,屡次威胁长安。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关中或者河西,总之先打通和凤翔的联系,然后联络岐军,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直逼洛阳。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战法!”李嗣昭站起来,大声说。
李存勖哈哈大笑。李嗣昭这家伙,打仗勇猛不假,想法实在天真。李茂贞、刘知俊之流不过是偏居一隅,只求自保的地方军阀,难成大器。利用他们骚扰一下朱全忠可以,要把击败后梁的希望寄托在这帮人身上无疑于痴人说梦。
他抬起头,看了看沉默不语的李嗣源,笑道:“横冲兄,你怎么看?”“李横冲”是李嗣源的外号。乾宁三年,他随李存信一起救援兖州,李存信被魏博军击败,只有李嗣源所部五百骑兵完军而还,李克用对李嗣源的表现大为欣赏,将其五百铁骑号为“横冲都”。后来青山口一战,李嗣昭遭遇后梁名将葛从周,大败而逃,梁军紧追不放。李嗣源带着“横冲都”赶来,大喊“看我为公杀葛从周!”说罢纵马挥槊驰入敌阵,击退追兵。李横冲的大名从此威震四方。
李存勖知道,在猛将如云的河东,李嗣源真正可怕的地方并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他的头脑。有一次,众将都争先恐后地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勇猛善战,如何大出风头。在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嗣源实在听不下去,淡淡说了一句话:“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此言一出,众将都羞愧不已。有时候,一群人中最沉默的那个人,往往却是最有想法的。这样一个人,不如听听看他会怎么说。
↑返回顶部↑
李存勖总能在错综复杂的时局中理清纷乱的头绪,嗅到即将到来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和李克用、朱温等人出身草莽,年纪轻轻便投身乱世不同,李存勖有更多的时间从书本、前辈的经验甚至是戏曲、诗词中静静地获得养分。当父亲在沙场上叱咤风云,浴血搏杀之时,他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贪婪地从前朝典籍中寻找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大局观让他拥有了远超李克用、朱温的判断与决断,这样的大局观将最终让他在强敌环伺的乱世登上王者之巅。
在他眼里,看似强大的后梁集团即将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现在,不仅凤翔的李茂贞、刘知俊与朱温不死不休,更重要的是,由于梁军主力不断地从中原向河西一带调动,被梁军征服不久的山南东道出现了反叛的浪潮。房州(今湖北房县)守将宣布脱离后梁,效忠巴蜀王建。接着邻近的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也发生叛乱。而在北边的幽州,一直想染指中原的燕王刘守光也活跃起来,集结大军频频南下,河北风声鹤唳。
910年十一月,魏博军统帅罗绍威病死,燕军再度向南移动,准备伺机对魏州、博州这块肥肉下手。魏博地区物产丰饶,当年朱温出兵帮助罗绍威镇压叛乱的牙军,为了招待梁军,短短时间罗绍威就献上牛羊猪等家畜七十万头。后来梁军北上攻击燕军,又是罗绍威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了梁军上下几十万人的军需。这样一块又听话又能榨出油水来的风水宝地,朱温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但贪婪的朱温看上的远不止一个小小的魏博,他的胃口比这要大得多。紧挨着魏博地区有一个赵王国,国王叫王镕。朱温称帝之后,王镕果断地抱上了这个大腿,宣布效忠后梁,被朱温册封了个赵王。但现在风云突变,河东在李存勖的率领下隐然有崛起之势,还干净利落地在潞州痛击梁军。觉察到风头不对的王镕立即转向,派人跟河东暗通款曲,准备为自己留下退路。朱温大为震怒,王镕如此朝秦暮楚,给其他诸侯树立了一个恶劣的榜样,不收拾他后患无穷。不如借口抵抗燕军,以“假途伐虢”之计先灭了王镕再说。
按照朱温的安排,供奉官杜廷隐等人率军三千奔赴深州(今河北深县),宣称燕军即将大举南下,特意赶来救援。守将稀里糊涂打开城门,梁军入城之后,当即血洗深州,将守军杀了个尽绝。接着,梁军又如法炮制,拿下了冀州(今河北冀县)。
王镕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向李存勖和刘守光求救。
刘守光不假思索地否决了救赵的请求。这个靠李克用的倾囊相助才得以上位的幽州军阀贪婪而又短视。他从来不愿做利人不利己的事,在他看来,等双方斗得两败俱伤之时再趁火打劫才是更划算的买卖。
李存勖却不这样想。他久久地注视着河北地图,陷入了沉思。燕山之南,太行之东,黄河之北,这片土地平坦而丰饶。当年大禹把天下分九州,这里称“冀州”。冀州,顾名思义,是寄予希望之地。占有了这里,就能截断后梁集团的侧翼,把刀尖稳稳顶住朱温的肋下。向东,可横扫齐鲁,往西,可逐鹿中原,如果北进,还可以平定幽燕。夺得河北,就能跳出朱温苦心经营的封锁线,变内线防御为外线作战,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隐隐地感到,也许,未来晋粱之间的决定命运的搏杀,不在荒凉偏远的河西,也不在双方激烈争夺的潞州,而在这片天高地远的燕赵之地。
晋王府内,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做如此重大的决策之前,李存勖还想听听众将的意见。“王镕此人,向来朝三暮四,两面三刀。他先前与我们结盟,后来又倒向朱全忠,还结成儿女亲家,现在突然求救,恐怕有诈。”一向稳重的周德威眉头紧皱。在他看来,现在河东刚刚有所起色,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墙头草轻易搭上自己的家底。
李存勖笑了笑,没有说话。
“如今李茂贞、刘知俊频频出兵倒粱,屡次威胁长安。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关中或者河西,总之先打通和凤翔的联系,然后联络岐军,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直逼洛阳。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战法!”李嗣昭站起来,大声说。
李存勖哈哈大笑。李嗣昭这家伙,打仗勇猛不假,想法实在天真。李茂贞、刘知俊之流不过是偏居一隅,只求自保的地方军阀,难成大器。利用他们骚扰一下朱全忠可以,要把击败后梁的希望寄托在这帮人身上无疑于痴人说梦。
他抬起头,看了看沉默不语的李嗣源,笑道:“横冲兄,你怎么看?”“李横冲”是李嗣源的外号。乾宁三年,他随李存信一起救援兖州,李存信被魏博军击败,只有李嗣源所部五百骑兵完军而还,李克用对李嗣源的表现大为欣赏,将其五百铁骑号为“横冲都”。后来青山口一战,李嗣昭遭遇后梁名将葛从周,大败而逃,梁军紧追不放。李嗣源带着“横冲都”赶来,大喊“看我为公杀葛从周!”说罢纵马挥槊驰入敌阵,击退追兵。李横冲的大名从此威震四方。
李存勖知道,在猛将如云的河东,李嗣源真正可怕的地方并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他的头脑。有一次,众将都争先恐后地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勇猛善战,如何大出风头。在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嗣源实在听不下去,淡淡说了一句话:“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此言一出,众将都羞愧不已。有时候,一群人中最沉默的那个人,往往却是最有想法的。这样一个人,不如听听看他会怎么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