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炽虽然是被司马越抬上皇位的,但很遗憾,二人的蜜月期仅仅两个月就结束了。司马炽决定以强硬手腕跟司马越一较高下。前面讲过,司马颙秉政时封司马越为太傅。时下,司马越虽然是首辅重臣,但他没来得及给自己争取到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的职权。而且,他离开洛阳两年多,也没办法把手插进皇城禁军中。这让他的腰杆没那么硬气。司马炽正好钻了这个空子,他什么事都想管,誓要把政权握在自己手里。

  司马越很不爽,他心想:与其在洛阳天天跟皇帝怄气,不如回自己藩国另谋发展。

  但新皇帝司马炽实在不是个善茬儿,他直接否决了司马越的请求。司马越是真不想在洛阳耗了,君臣二人扯了半天皮,最后,司马炽同意让司马越去许昌。

  不管怎么说,司马越总算不用再看皇帝那张臭脸了。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5月,司马越离开朝廷出镇许昌。他吃了没有兵权的大亏,来到许昌后立刻着手部署自己的势力——二弟司马腾任司隶、冀州都督,三弟司马略任荆州都督,四弟司马模任秦、雍、梁(位于益州和雍州之间的汉中一带)、益四州都督(益州在氐族人李雄之手,这算虚衔)。如此,司马越四兄弟手握全国各州兵权,而洛阳的朝廷,就由着皇帝自己折腾去吧。

  这个时候的西晋就像一棵枯萎的植物,根早已腐烂,叶子也枯黄,只剩下脆弱的枝干勉强撑着。纵然司马炽尚算贤明,司马越有心力挽狂澜,但无论如何是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灾难了。历经连年动荡,全国各地散布着无数割据势力,这些势力无疑都是晋王朝的劲敌。

  我们来逐个数。

  北方:匈奴大单于刘渊在并州建立汉赵王朝(十六国之一)。

  西南方:氐族人李雄在益州建立成汉王朝(十六国之一)。

  东南方:司马越的故将陈敏在江东(扬州)独立。

  除此之外,全国还遍布着数不胜数的起义叛乱。叛民领袖王弥在青州和徐州四处劫掠,不久依附刘渊。牧民首领汲桑、羯族奴隶石勒起义,很快攻陷冀州邺城,把刚刚上任的冀州都督司马腾给杀了。这里要再多说一句,次年,石勒投奔匈奴人刘渊,又过了十年,石勒独立称王,他的王朝史称“后赵”(十六国之一)。

  司马越为应付这混乱不堪的局面,同时也为保住自己的地位绞尽脑汁。

  必须要强调的是,“八王之乱”中的前几位藩王——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都是司马炎的儿子,以上三位都属于皇室至亲;司马亮(姑且把这个没怎么惹过事的老实人归在八王之列)和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冏是司马昭的孙子(司马攸的儿子),这三位是司马懿、司马昭的直系子嗣,跟皇室的关系也不算太远;甚至连司马颙,这位司马孚的孙子因为祖上位尊爵高,也算皇室重量级成员。而唯独司马越,他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只算皇室疏亲。正因为此,司马越在宗室中号召力并不高,为了弥补这个先天不足,他唯有讨好士族,靠名士帮自己撑门面。功夫不负苦心人,司马越的幕僚团达到前所未有的八十多人,且个个都是大名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过以往那几位秉政藩王。

  众所周知,西晋名士大多华而不实,司马越重视名士,当然主要是看上了他们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在这些士族中,司马越最仰仗的有两大家族——河东裴氏和琅邪王氏。

  司马越与河东裴氏颇有渊源。七年前,司马伦发动政变,剿灭贾南风并杀了裴。裴的两个儿子也差点被株连,幸亏司马越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另外,司马越自己就是河东裴氏的女婿,他的老婆是裴妃,裴妃的两个哥哥——裴盾和裴邵是创建五等爵制度的裴秀和“玉人”裴楷的堂侄,即裴的同族兄弟。永嘉年间,裴盾官拜徐州刺史;裴邵后来也担任扬州、江西、淮北都督,是藩镇大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