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5 / 7)
八月十四日晚,瓦剌军开始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军都指挥郭懋率众奋力抵挡,拒战一夜。但随着时间流逝,后继瓦剌军不断赶到,围困土木堡的敌军数量愈来愈多。明军困守堡中,又没有有效的应对之策,愈发处于不利之中。
次日是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中秋佳节,大明皇帝朱祁镇不但不能与家人团聚,还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了这个非比寻常的节日。
瓦剌军见强攻不能很快奏效,便假意撤退,希望能诱出明军交战。此时明军已断水两日,兵马饥渴难熬。朱祁镇见瓦剌军开始后撤,立即派使臣前往瓦剌军营讲和。瓦剌军统帅索性将计就计,也派使臣持文书来土木堡交涉,假装同意与明军讲和。朱祁镇不辨真伪,命内阁大学士曹鼐即刻起草讲和文书,并派出通事二人,随瓦剌使臣一同前往瓦剌军营。
大宦官王振天真地以为议和将成,便迫不及待地下令明军拔营,前往堡南河道取水。明军士兵正饥渴交加,听到移营的命令后,立即争先恐后,纷纷跳越营边壕堑而出,阵势由此大乱。
一直在暗中窥探的瓦剌军见有机可乘,立即派铁骑从四面向明军冲击过来,蹂阵而入,如虎入羊群,一边大声呼啸,横冲直闯,奋长刀猛砍明军,一边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
明军甚至来不及拔出兵器,被瓦剌骑兵一冲,立时全线崩溃。将士弃甲曳兵,争先逃窜,互相拥挤践踏,一发不可收拾,死者蔽野塞川。
箭矢如雨般密集,朱祁镇身边的锦衣卫校尉大多浑身中箭,如同刺猬一样。朱祁镇见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惊慌失措,在锦衣卫校尉袁彬和哈铭的扶持下上马,欲乘马突围而出,却始终不得其便。
曾经誓要杀敌破虏的大明皇帝亲眼见到战场惨烈之状,竟浑身发软,不知所措,又见护卫袁彬、哈铭均已失散,身边只有个叫喜宁的太监,便干脆下马据地,盘腿南坐,口中念念有词,等待上天对自己命运的判决。
这时候,一个瓦剌兵奔过来,见朱祁镇的盔甲与众不同,闪亮耀眼,要强夺下来。朱祁镇虽没有反抗的勇气,却不肯将自己的物事轻易交出。瓦剌兵勃然大怒,举刀便要杀死朱祁镇。刚好一个年长的瓦剌头目过来,打量了朱祁镇一番,道:“此人态度异常,看来非同凡人。”于是将朱祁镇擒送到瓦剌首领也先之弟赛刊王营中。
赛刊王盘问朱祁镇时,朱祁镇已镇定了许多,反问道:“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
赛刊王听到后大为吃惊,急忙骑马去见兄长,告道:“我部下抓来一人,模样不似普通人,且态度非常奇怪,极可能就是大明天子。”
也先开始还不相信竟然能俘虏明朝皇帝,“闻车驾至,错愕未之信”,忙命之前扣留的议和使者查证,经审查明白后,这才知道俘虏确实是大明皇帝。他得了一个大大的惊喜,高兴得大叫道:“我常祝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大明天子乃落我手。”
跟在朱祁镇身边的太监喜宁就此倒戈投降,陆续将明廷内部虚实全盘告知也先,后来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
除了英宗皇帝被俘外,明文武官员如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刑部侍郎丁铉、工部侍郎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五十多名文武重臣,都死在乱军厮杀中。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极少数人趁乱侥幸逃出。
公认的罪魁祸首王振并没有死在敌军阵营,而是被自己人所杀。两军交战的混乱中,王振惊慌失措,抱头逃窜,往日指点江山、凌威明廷的豪迈荡然无存。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为了私利留在土木堡的决定,会导致他丢掉性命。历史,就是这样地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百转千回,不由得令人慨叹。
↑返回顶部↑
次日是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中秋佳节,大明皇帝朱祁镇不但不能与家人团聚,还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了这个非比寻常的节日。
瓦剌军见强攻不能很快奏效,便假意撤退,希望能诱出明军交战。此时明军已断水两日,兵马饥渴难熬。朱祁镇见瓦剌军开始后撤,立即派使臣前往瓦剌军营讲和。瓦剌军统帅索性将计就计,也派使臣持文书来土木堡交涉,假装同意与明军讲和。朱祁镇不辨真伪,命内阁大学士曹鼐即刻起草讲和文书,并派出通事二人,随瓦剌使臣一同前往瓦剌军营。
大宦官王振天真地以为议和将成,便迫不及待地下令明军拔营,前往堡南河道取水。明军士兵正饥渴交加,听到移营的命令后,立即争先恐后,纷纷跳越营边壕堑而出,阵势由此大乱。
一直在暗中窥探的瓦剌军见有机可乘,立即派铁骑从四面向明军冲击过来,蹂阵而入,如虎入羊群,一边大声呼啸,横冲直闯,奋长刀猛砍明军,一边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
明军甚至来不及拔出兵器,被瓦剌骑兵一冲,立时全线崩溃。将士弃甲曳兵,争先逃窜,互相拥挤践踏,一发不可收拾,死者蔽野塞川。
箭矢如雨般密集,朱祁镇身边的锦衣卫校尉大多浑身中箭,如同刺猬一样。朱祁镇见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惊慌失措,在锦衣卫校尉袁彬和哈铭的扶持下上马,欲乘马突围而出,却始终不得其便。
曾经誓要杀敌破虏的大明皇帝亲眼见到战场惨烈之状,竟浑身发软,不知所措,又见护卫袁彬、哈铭均已失散,身边只有个叫喜宁的太监,便干脆下马据地,盘腿南坐,口中念念有词,等待上天对自己命运的判决。
这时候,一个瓦剌兵奔过来,见朱祁镇的盔甲与众不同,闪亮耀眼,要强夺下来。朱祁镇虽没有反抗的勇气,却不肯将自己的物事轻易交出。瓦剌兵勃然大怒,举刀便要杀死朱祁镇。刚好一个年长的瓦剌头目过来,打量了朱祁镇一番,道:“此人态度异常,看来非同凡人。”于是将朱祁镇擒送到瓦剌首领也先之弟赛刊王营中。
赛刊王盘问朱祁镇时,朱祁镇已镇定了许多,反问道:“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
赛刊王听到后大为吃惊,急忙骑马去见兄长,告道:“我部下抓来一人,模样不似普通人,且态度非常奇怪,极可能就是大明天子。”
也先开始还不相信竟然能俘虏明朝皇帝,“闻车驾至,错愕未之信”,忙命之前扣留的议和使者查证,经审查明白后,这才知道俘虏确实是大明皇帝。他得了一个大大的惊喜,高兴得大叫道:“我常祝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大明天子乃落我手。”
跟在朱祁镇身边的太监喜宁就此倒戈投降,陆续将明廷内部虚实全盘告知也先,后来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
除了英宗皇帝被俘外,明文武官员如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刑部侍郎丁铉、工部侍郎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五十多名文武重臣,都死在乱军厮杀中。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极少数人趁乱侥幸逃出。
公认的罪魁祸首王振并没有死在敌军阵营,而是被自己人所杀。两军交战的混乱中,王振惊慌失措,抱头逃窜,往日指点江山、凌威明廷的豪迈荡然无存。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为了私利留在土木堡的决定,会导致他丢掉性命。历史,就是这样地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百转千回,不由得令人慨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