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3 / 7)
在宣布完改年号的圣旨之后,赵璨当即下了另一道出人意料的旨意——要求大臣们廷议,推选出一人补入政事堂中。
许悠回到江南之后,政事堂中便有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原本的副相吴旭之成为首相,但他本人并不是那种能镇得住场的性格,虽然能力不错,但只适合为副,很难在政事堂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宰执各有各的问题,都河很难成为中心人物。
这也是赵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并没有遭到来自朝臣们的抵抗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权难以集中,自然不能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
虽然这样看似对自己有利,但实际上赵璨却并不这样认为。相权如果长时间空缺,很有可能导致失衡,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今之计,当然是要重新增加一个人进入政事堂,并且取得主导地位。
这个人自然最好是赞同赵璨这些政策和变革的。
虽然实际上这也是朝臣们的需求,但是由赵璨发出圣旨,而且是在这个时候,的确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毕竟元旦朝会,通常来说都指挥颁布一些恩旨,大赦天下、加官进爵之类的。
赵璨的不走寻常路,的确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的朝堂上,实际上是有些“青黄不接”的。因为在先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所以实际上掌控朝堂的,都是宣宗皇帝时留下的人,如许悠、何猷君等。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上了,但却仍旧没有能够继任的人选。
有资历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资历不足……以至于最后廷推出来的人中,好几个都是纯粹凑数的。
在这些人之中,冯璋虽然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因为盛名传遍天下,而且入朝之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反倒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最后赵璨御笔钦点,将教育部部长冯璋选入了政事堂中。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预料。
不过因为是廷推出来的人选,朝臣们虽然有些蒙,但是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毕竟赵璨是按照程序来办,人也是大家一起推选出来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赵璨的用意。因为在进入政事堂之后,冯璋跟赵璨配合默契,很快就彻底掌控住了政事堂。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令人心惊,但同时也在朝臣们心中建立起了赵璨本人的权威。
他的风格跟先帝截然不同,虽然年轻,但却绝对不能够小觑。
↑返回顶部↑
许悠回到江南之后,政事堂中便有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原本的副相吴旭之成为首相,但他本人并不是那种能镇得住场的性格,虽然能力不错,但只适合为副,很难在政事堂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宰执各有各的问题,都河很难成为中心人物。
这也是赵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并没有遭到来自朝臣们的抵抗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权难以集中,自然不能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
虽然这样看似对自己有利,但实际上赵璨却并不这样认为。相权如果长时间空缺,很有可能导致失衡,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今之计,当然是要重新增加一个人进入政事堂,并且取得主导地位。
这个人自然最好是赞同赵璨这些政策和变革的。
虽然实际上这也是朝臣们的需求,但是由赵璨发出圣旨,而且是在这个时候,的确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毕竟元旦朝会,通常来说都指挥颁布一些恩旨,大赦天下、加官进爵之类的。
赵璨的不走寻常路,的确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的朝堂上,实际上是有些“青黄不接”的。因为在先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所以实际上掌控朝堂的,都是宣宗皇帝时留下的人,如许悠、何猷君等。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上了,但却仍旧没有能够继任的人选。
有资历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资历不足……以至于最后廷推出来的人中,好几个都是纯粹凑数的。
在这些人之中,冯璋虽然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因为盛名传遍天下,而且入朝之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反倒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最后赵璨御笔钦点,将教育部部长冯璋选入了政事堂中。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预料。
不过因为是廷推出来的人选,朝臣们虽然有些蒙,但是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毕竟赵璨是按照程序来办,人也是大家一起推选出来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赵璨的用意。因为在进入政事堂之后,冯璋跟赵璨配合默契,很快就彻底掌控住了政事堂。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令人心惊,但同时也在朝臣们心中建立起了赵璨本人的权威。
他的风格跟先帝截然不同,虽然年轻,但却绝对不能够小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