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3 / 7)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在历史上找个“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却很难开展开”的东西来就可以了。毕竟有前人的经验在,方法比较靠谱。
但是既然有经验在,平纳觉得再让许悠来重复一遍,用处就不大了。
毕竟重复的进行一件事,其实也是对于资源的浪费。
平安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比较合适的东西来,索性决定先跟赵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这种事情急不来,总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先将所有可能面对的情况都想清楚,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两人书信往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秋天已经到来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上来的粮食足够整个大楚两年所需。这么高的产量,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除此之外,平安还从张东远那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良种改造工作取得了相当喜人的进展。
原本之前张东远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食的良种改造上面。后来在平安的建议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这两种外来物种。之后又加上了玉米。这样一来,京城里的庄子就不够用了。毕竟不可能所有的庄子都用来做试验田。
于是平安索性建议,在全国各地买下田庄继续进行改良。毕竟他们改造良种的目的,本身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增加产量。在京城种出来的高产良种,未必适应外地的气候。这样分开试验,说不定还有特别的效果。
毕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一样,对种子的要求也不一样。旱灾频发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种,环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种。除此之外,耐高温的,耐盐碱地的,抗洪涝的,以及单纯产量高的……只有适应了当地气候,才能够推广种植。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无非是没有人第一个指出方向和怎么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层窗户纸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许多。这种容易并不是说很轻易就能够做到,而是指许多人都能够做到。
能够推广开来让所有人都学会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称许的。因为具备可实践性。
毕竟现在不比后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注定了不可能这么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统一往各地发放粮种。所以如果当地官府能够组织百姓们自己留种,便是再好不过。
扯远了,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已经适应了各地的气候,产量已经稳定了下来。增产或许暂时达不到,但是推广种植面积却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玉米这种新的外来物种,也已经适应了本土的气候,产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开种植了。
↑返回顶部↑
但是既然有经验在,平纳觉得再让许悠来重复一遍,用处就不大了。
毕竟重复的进行一件事,其实也是对于资源的浪费。
平安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比较合适的东西来,索性决定先跟赵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这种事情急不来,总要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先将所有可能面对的情况都想清楚,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两人书信往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秋天已经到来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上来的粮食足够整个大楚两年所需。这么高的产量,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除此之外,平安还从张东远那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良种改造工作取得了相当喜人的进展。
原本之前张东远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食的良种改造上面。后来在平安的建议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这两种外来物种。之后又加上了玉米。这样一来,京城里的庄子就不够用了。毕竟不可能所有的庄子都用来做试验田。
于是平安索性建议,在全国各地买下田庄继续进行改良。毕竟他们改造良种的目的,本身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增加产量。在京城种出来的高产良种,未必适应外地的气候。这样分开试验,说不定还有特别的效果。
毕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一样,对种子的要求也不一样。旱灾频发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种,环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种。除此之外,耐高温的,耐盐碱地的,抗洪涝的,以及单纯产量高的……只有适应了当地气候,才能够推广种植。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无非是没有人第一个指出方向和怎么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层窗户纸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许多。这种容易并不是说很轻易就能够做到,而是指许多人都能够做到。
能够推广开来让所有人都学会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称许的。因为具备可实践性。
毕竟现在不比后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注定了不可能这么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统一往各地发放粮种。所以如果当地官府能够组织百姓们自己留种,便是再好不过。
扯远了,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已经适应了各地的气候,产量已经稳定了下来。增产或许暂时达不到,但是推广种植面积却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玉米这种新的外来物种,也已经适应了本土的气候,产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开种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