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几乎都能看见斯基亚帕雷利的坑环了。它的距离还相当遥远,所以,这多半是我自己脑补出来的。它还在62公里之外,即便能看见,也是非常模糊的轮廓。

  明天,到了入口撞击坑之后,我就转而向南开,通过“入口坡道”进入斯基亚帕雷利盆地。我来了点餐巾纸计算,结论是坡道很安全。从环顶到盆地的海拔变化是1.5公里,而坡道的长度是45公里,这就说明,坡道斜角为两度,没事。

  明天晚上,我就要沉入全新的低地!

  让我再排练一次……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岩石底啦!

  不对,这听起来也不太好……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乔瓦尼·斯基亚帕雷利最喜欢的洞里啦!

  好吧,我承认这是在满嘴跑火车。

  ***

  几百万年以来,撞击坑环一直受到无止境的风蚀。正如大河侵蚀高山一般,风侵蚀着撞击坑的石顶。亘古以后,它在边缘上打开了缺口。

  一直受到风力高压的区域,终于有了一个路径来分流。时光流逝,缺口越来越大。随着缺口变大,盆地上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沙尘。

  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沙尘越积越高,直到开始向坑外流出。它不再堆高,而是向外堆远。斜坡不断扩大,直到达成新的平衡,由无数微粒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斜角,入口坡道诞生了。

  气候变化,形成沙丘与沙漠地形。近处新的撞击则带来岩石和巨砾。斜坡开始变得崎岖。

  重力发挥了作用。随着时间流逝,斜坡压紧。但不同区域的密度不同,变紧实的程度也不等。有些区域变得坚硬如岩石,另一些地方却仍跟粉末一样柔软。

  虽然形成了一条通向撞击坑内部的平缓坡道,但这条路本身却崎岖不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