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4)
耿星语回到了杭城,但心境已截然不同。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加入了那位国美毕业老师在杭城的工作室,开始了高强度的封闭式集训。
画室里永远弥漫着松烟墨与宣纸特有的气息,耳边是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眼前是永远临摹不完的古帖和需要反复推敲的创作稿。
手腕因长时间悬肘而酸痛僵硬,对自我笔力的怀疑时常在深夜袭来,同期考生带来的无形压力也如影随形。
但这条复读的隧道,不再像去年那般黑暗冰冷。黎予是那束始终亮在前方的光。她们的联络不再频繁到随时报备,却沉淀得更加厚重。
有时是深夜一张刚刚完成的字稿照片,有时是黎予发来的设计图草稿请求“耿老师指点”,有时仅仅是凌晨时分一句“刚画完,睡了,晚安”或者“还在写?记得吃药”。简单的字符,跨越几百公里,传递着无需言说的懂得与支撑。
耿星语严格遵循着自己的规划,专业课全力以赴,文化课精准补弱,周末的少儿书法教学成了她沉淀思绪、反观初心的绿洲。
她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将情绪的稳定视作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修行。她知道,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个在沪城同样为了她们共同未来而拼搏的人。
与此同时,黎予在沪城也进入了大学最为关键的时期。保研的竞争异常激烈,绩点、毕业设计、竞赛项目像三座大山。
她常常在图书馆熬到深夜,咖啡杯沿留下无数个唇印,眼底偶尔浮现淡淡的青黑。但她的心是满的,是定的。
她知道杭城的那盏灯也为她亮着,她们在不同的经纬线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并肩奔跑。这种确信,比任何即时热烈的陪伴都更有力量。
冬去春来,当盛夏的蝉鸣再次响彻杭城时,耿星语站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录取公示榜前,看到了自己的准考证号。
那一刻,周遭所有的喧嚣仿佛瞬间被抽离,她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株终于穿透厚重泥土、接触到阳光的植物,内心是一片经历过狂风暴雨后的、难以置信的平静与丰饶。
直到手机在掌心疯狂震动,屏幕上黎予的名字跳跃着。电话接通,两边都是长久的沉默,只能听到彼此压抑着的、激动的呼吸声。然后,黎予带着浓重哭腔却又无比雀跃的声音爆发出来:
“看到了!耿星语!你真的……你真的做到了!” 那声音里,是比她本人更大的喜悦和骄傲。
耿星语仰起头,杭城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透过稀疏的树叶落入她眼中,明亮得让她几乎睁不开眼。她笑了,泪水却无声地滑落,滚烫地烙在脸颊。
↑返回顶部↑
画室里永远弥漫着松烟墨与宣纸特有的气息,耳边是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眼前是永远临摹不完的古帖和需要反复推敲的创作稿。
手腕因长时间悬肘而酸痛僵硬,对自我笔力的怀疑时常在深夜袭来,同期考生带来的无形压力也如影随形。
但这条复读的隧道,不再像去年那般黑暗冰冷。黎予是那束始终亮在前方的光。她们的联络不再频繁到随时报备,却沉淀得更加厚重。
有时是深夜一张刚刚完成的字稿照片,有时是黎予发来的设计图草稿请求“耿老师指点”,有时仅仅是凌晨时分一句“刚画完,睡了,晚安”或者“还在写?记得吃药”。简单的字符,跨越几百公里,传递着无需言说的懂得与支撑。
耿星语严格遵循着自己的规划,专业课全力以赴,文化课精准补弱,周末的少儿书法教学成了她沉淀思绪、反观初心的绿洲。
她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将情绪的稳定视作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修行。她知道,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个在沪城同样为了她们共同未来而拼搏的人。
与此同时,黎予在沪城也进入了大学最为关键的时期。保研的竞争异常激烈,绩点、毕业设计、竞赛项目像三座大山。
她常常在图书馆熬到深夜,咖啡杯沿留下无数个唇印,眼底偶尔浮现淡淡的青黑。但她的心是满的,是定的。
她知道杭城的那盏灯也为她亮着,她们在不同的经纬线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并肩奔跑。这种确信,比任何即时热烈的陪伴都更有力量。
冬去春来,当盛夏的蝉鸣再次响彻杭城时,耿星语站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录取公示榜前,看到了自己的准考证号。
那一刻,周遭所有的喧嚣仿佛瞬间被抽离,她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株终于穿透厚重泥土、接触到阳光的植物,内心是一片经历过狂风暴雨后的、难以置信的平静与丰饶。
直到手机在掌心疯狂震动,屏幕上黎予的名字跳跃着。电话接通,两边都是长久的沉默,只能听到彼此压抑着的、激动的呼吸声。然后,黎予带着浓重哭腔却又无比雀跃的声音爆发出来:
“看到了!耿星语!你真的……你真的做到了!” 那声音里,是比她本人更大的喜悦和骄傲。
耿星语仰起头,杭城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透过稀疏的树叶落入她眼中,明亮得让她几乎睁不开眼。她笑了,泪水却无声地滑落,滚烫地烙在脸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