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美菜子认为,正是因为章太不是俊介的亲生儿子,所以才没把章太放在心上,为此她再三责备俊介。俊介无法否认她的指责,他或许想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对于此次事件,藤间态度强硬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果这次的事公开了,大概我们的私人生活也会被媒体搞得一团糟。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入学考试才真的泡汤了,社会地位受到打击的恐怕并非只有并木先生一个人了。”其他家长也不反对他的做法。于是,俊介在事后成了从犯。这样危险的行为,或者说,这种布局,是从这个故事的一开始就存在的,渐渐地,一点一点地被揭穿。

  本书的前半部分,围绕藤间的布局,进行倒叙,展开故事。知道英里子被杀真相的人有并木夫妇、藤间夫妇和关谷夫妇六人。怎样做才能在不让其他人察觉的情况下完美地隐瞒这件事呢?——这种紧张感正是前半部分的看点。

  但是,倘若读者沉溺在了这充满紧张感的氛围中,就很可能错过分布在各处的伏笔。然而,那三个家庭不合情理的举动,让原本为了不使丑闻曝光而毁灭证据的俊介感到怀疑了,开始追查真正的真相。我想此时的读者一定也深深地陷入到猜疑不安中。如果读者再谨慎一点,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是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个推理故事从一开始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多个人对犯罪事件的隐瞒过程。最近一说到小说转型的话题,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夏树静子的《w的悲剧》。(插句话,在电影《湖畔杀人事件》中扮演美菜子的药师丸博子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湖畔杀人事件》在框架上和《w的悲剧》有着相似的情节。在《w的悲剧》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片段,药师丸博子饰演的静香大叫道:“祖父是我杀的。”)本书的结构更复杂。作者预先就估计到了一部分思维敏锐的读者有可能猜到一部分真相,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这种将读者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自信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伏笔,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也是本书构思严密的体现。本书是用第三人称所写,除去几个有趣的段落,基本是以俊介的语言描写为中心的。所以读者们可能会产生是从俊介的视角去诉说整个故事的错觉。

  但是,虽说是以俊介的动向为主,却也并非是根据他的视角去描写的。好好读的话,你会发现,书中出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没有描写。虽然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通过诸如眉头缩紧或歪头等表情或动作去展现,然而,这是一部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在装腔作势的小说,并不能保证他们的表情与动作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此外,更让人震惊的是,小说中没有任何对俊介内心的描写。关于他内心动向的处理,和其他人物是同样的。当然,读者可以试着从外在的言语和行为去推断。总之,本书不只是从俊介的视角去叙述的,包括俊介在内,作者客观公平地对所有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描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