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5 / 7)
大齐边疆八郡加上镇山关,一共52万士兵,战马只有十万,全套盔甲二十万数,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上盔甲或是从上到下穿戴完整的盔甲。
太祖时期,用马儿拉车连三匹同样颜色的马儿都找不到,于是太祖才做下与匈奴和平相处的决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养出的马比不上草原的马,无法支撑长时间的负重奔袭,无论是耐力、体力、速度、灵活都和匈奴的马相差一大截。
这也是河西走廊不能种植粮食,仍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
这是天然的良马养殖基地,匈奴每年在这里畜牧,用繁衍的牛羊马匹与大齐做交易。
齐帝继位以来,设立专职养马所,十年过去,积累了十万战马,全压在战场上了。
匈奴呢?
他们的马匹达到三十万匹,但盔甲不全,仅仅是大齐的一半。
在以冶铁为兵的时代,有一套盔甲相当于多了一层不死buff,若穿齐盔甲再骑上大马,凭借着高度优势能轻而易举将未骑马未着甲的士兵杀死。
这便是精锐了。
若两万全甲骑兵对战十万步兵,正面拼杀,胜率能占七成。
可想而知全甲和战马有多重要。
战马又分上中下三等,祁元祚的两万精锐带走了镇山关最优质的战马,最好的盔甲。
镇山关内几乎无着全甲之兵,十三天十三次突围,是为了做出太子拼尽全力剑指黑河的战术。
难道老元帅不知道这样攻击损失惨重吗?
↑返回顶部↑
太祖时期,用马儿拉车连三匹同样颜色的马儿都找不到,于是太祖才做下与匈奴和平相处的决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养出的马比不上草原的马,无法支撑长时间的负重奔袭,无论是耐力、体力、速度、灵活都和匈奴的马相差一大截。
这也是河西走廊不能种植粮食,仍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
这是天然的良马养殖基地,匈奴每年在这里畜牧,用繁衍的牛羊马匹与大齐做交易。
齐帝继位以来,设立专职养马所,十年过去,积累了十万战马,全压在战场上了。
匈奴呢?
他们的马匹达到三十万匹,但盔甲不全,仅仅是大齐的一半。
在以冶铁为兵的时代,有一套盔甲相当于多了一层不死buff,若穿齐盔甲再骑上大马,凭借着高度优势能轻而易举将未骑马未着甲的士兵杀死。
这便是精锐了。
若两万全甲骑兵对战十万步兵,正面拼杀,胜率能占七成。
可想而知全甲和战马有多重要。
战马又分上中下三等,祁元祚的两万精锐带走了镇山关最优质的战马,最好的盔甲。
镇山关内几乎无着全甲之兵,十三天十三次突围,是为了做出太子拼尽全力剑指黑河的战术。
难道老元帅不知道这样攻击损失惨重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