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4 / 5)
法海抬头发现是刘贤,见他已初步具备佛家弟子的风范,甚感欣慰。
他道:“阿贤莫急,我已将污浊气息逼出,无碍。只是我这口血污染了冷泉,切不可打回去。只能麻烦你再往高处,于源头取水。”
取水什么的对刘贤来说已经不重要,现在他只担心小师父的身体情况。他将小师父扶到岸上,脱了自己的外衣给小师父披上。
他知道自己不便询问缘由,只能说:“师父法力高深,大隐于市。特意来冷泉滝行,竟吐出心口精血,想必是修行有阻。弟子冒犯,但若是师父有能用得上弟子的地方,必将全力相助。”
“善哉善哉……”法海对刘贤感激,双手执礼,“谢阿贤好意,但修行乃个人之事,旁人再有心,也莫能助。你且忙去,不必管我。”
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还给刘贤。
刘贤却突然跪下,朝和尚行礼,道:“阿年师父,若不是遇见您,刘贤便不能得机缘入佛道。您于我,如父母于子,无以为报。如今师父有困苦,弟子无法袖手旁观。”
“阿贤……”
刘贤从怀中掏出了十二佛珠,还予和尚,又说:“当时我向法璿大师出示此佛珠,他并未收下,而是令我保管,嘱咐我说机缘到时定有归处。这本就是师父的东西,如今便由刘贤物归原主。”
十二佛珠最初来自天竺,法海所得由灵祐禅师赠予。
十二佛珠代表的是“十二因缘”,源自佛教基本教义,关联生命的起源和因果,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构成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总的因果循环链条。
如今,法海又拿回了佛珠,可算是印证了一个极微小的循回。
“我佛慈悲……”他将佛珠握在手里,心中的躁动立即平缓,所有的不安和惊惶都成为过去。
刘贤见状,也舒出一口气,说:“阿年师父,我从未向法璿大师提过您。后来也没再去茶铺与您见面,如今在此相逢,便是因缘。虽修行时日不多,但我已有了明悟。我现在……对当日的事情已经清晰了。”
法海抬起眼,见刘贤表情坚定。
↑返回顶部↑
他道:“阿贤莫急,我已将污浊气息逼出,无碍。只是我这口血污染了冷泉,切不可打回去。只能麻烦你再往高处,于源头取水。”
取水什么的对刘贤来说已经不重要,现在他只担心小师父的身体情况。他将小师父扶到岸上,脱了自己的外衣给小师父披上。
他知道自己不便询问缘由,只能说:“师父法力高深,大隐于市。特意来冷泉滝行,竟吐出心口精血,想必是修行有阻。弟子冒犯,但若是师父有能用得上弟子的地方,必将全力相助。”
“善哉善哉……”法海对刘贤感激,双手执礼,“谢阿贤好意,但修行乃个人之事,旁人再有心,也莫能助。你且忙去,不必管我。”
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还给刘贤。
刘贤却突然跪下,朝和尚行礼,道:“阿年师父,若不是遇见您,刘贤便不能得机缘入佛道。您于我,如父母于子,无以为报。如今师父有困苦,弟子无法袖手旁观。”
“阿贤……”
刘贤从怀中掏出了十二佛珠,还予和尚,又说:“当时我向法璿大师出示此佛珠,他并未收下,而是令我保管,嘱咐我说机缘到时定有归处。这本就是师父的东西,如今便由刘贤物归原主。”
十二佛珠最初来自天竺,法海所得由灵祐禅师赠予。
十二佛珠代表的是“十二因缘”,源自佛教基本教义,关联生命的起源和因果,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构成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总的因果循环链条。
如今,法海又拿回了佛珠,可算是印证了一个极微小的循回。
“我佛慈悲……”他将佛珠握在手里,心中的躁动立即平缓,所有的不安和惊惶都成为过去。
刘贤见状,也舒出一口气,说:“阿年师父,我从未向法璿大师提过您。后来也没再去茶铺与您见面,如今在此相逢,便是因缘。虽修行时日不多,但我已有了明悟。我现在……对当日的事情已经清晰了。”
法海抬起眼,见刘贤表情坚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