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74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将满足navier-stokes方程物理意义的解,也就是{速度场 u(xt),压力场 p(x,t)}视为一个抽象的“点”,构建一个名为解空间 s的集合……”

  但很快,又修改了纸上的定义:

  “不,应该是一个拓扑空间……”

  “核心在于定义s上的拓扑,两个解“相邻”,当且仅当它们所描述的整个流场“骨架形态”和动力学行为在某种整体度量下极其接近。”

  “这意味着,即使局部速度瞬息万变、混沌难测,只要流场的“宏观构型”和演化趋势相似,它们在s中就是邻居。n-s方程本身,则被重新诠释为定义在这个抽象拓扑空间s上的一个动力系统,一个引导“解点”随时间流淌的几何流……”

  “……”

  目标彻底转向:不再寻求一个显式的万能公式,而是要理解这个几何流如何驱动“解点”在s的“地貌”中穿行,特别是它如何改变解所对应的流场拓扑结构。

  这是将流体力学最核心的混沌难题,转化为几何与拓扑框架下的秩序探寻。

  确定了基本路线之后,常浩南把演算纸推到一边,摆正键盘重新进入计算终端……

  定义s的拓扑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性质将会是第一个严峻挑战。

  建立n-s算子与这个抽象动力系统的严格等价映射,需要引入现代几何分析中艰深的工具。

  而分析这个动力系统的长期行为——吸引子的存在性、稳定性、分岔——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调动了全部数学储备,从微分几何的纤维丛到动力系统的遍历理论,乃至代数拓扑的同调群工具,都被纳入推演……

  现代的数学难题,基本已经进入了很难单靠纸笔和人脑构建题面的程度。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出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极少数普通人能够看懂描述的问题之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