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65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韬面对镜头,声音沉稳有力:

  “近期,围绕新型电池材料,以及部分品牌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诸多讨论,其中不乏误解和混淆,连海化物所作为co-c-hbn类材料的研制方,有责任以科学、客观、公开的方式,正本清源。”

  他没有直接点名特斯拉或lg,但指向性已经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将对两款不同技术路线的量产动力电池包,进行一系列严格标准化的安全性测试,关注的重点在于材料体系本身的安全性边界,以及在极端滥用条件下电池系统的整体表现,让数据说话……”

  “……”

  一系列叠甲和免责声明之后,测试正式开始。

  过程紧张而有序。每一项测试都如同一次公开的审判。

  过充/过放:国产co-c-hbn电池包在超过安全阈值后,bms精准切断电路,温度虽有上升但迅速稳定,无起火爆炸。lg电池包在过充末期电压剧烈波动,单体温度飙升,虽未起火但出现明显鼓包变形;过放后静置时,一个模组自发放热升温至临界点,触发安全阀泄压喷出高温气体。

  针刺:钢针穿透国产电池包单体瞬间,电压骤降,被刺单体迅速失效隔离,包体温度仅小幅上升,无热蔓延。钢针刺入lg电池包单体后,如同点燃了引信,被刺单体在数秒内剧烈喷发火焰并引燃相邻单体,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模组。

  挤压/火烧:国产电池包在30%挤压变形下结构保持相对完整,无内部短路迹象;模拟碰撞后火烧实验中,火焰主要灼烧外壳,内部升温缓慢,未失控。lg电池包在挤压下内部短路起火;火烧实验中,火势迅速侵入包体,引发猛烈爆燃……

  ……

  测试结果对比悬殊,触目惊心。

  高清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了lg电池包在针刺和火烧中剧烈燃烧、浓烟滚滚的画面,与国产电池包在同等严苛条件下相对“隐忍”的表现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视频评论区瞬间爆炸。

  不过,这却并不只是一次对lg化学落井下石的行为。

  因此测试结束后,视频并未马上结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