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90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韬的解释合情合理,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审慎态度。

  就在这时,一位坐在前排、早已被安排好的国内某权威科技媒体的记者,恰到好处地举起了手,动作幅度稍大,甚至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录音笔。

  这是早就安排好的“暗桩”。

  崔燕立刻会意,点了他。

  “张院士您好!我是《科技前沿》的记者。您刚才提到,为了获得精确的三维原子位置信息,使用了尚在开发中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这项令人振奋的新材料技术,距离真正的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门槛?比如,这种特殊的表征技术能否支撑后续更复杂的材料设计和优化?”

  这个问题,完美地递上了梯子。

  张韬脸上立刻浮现出那种科研工作者面对难题时的坦诚与一丝“焦虑”。

  “确实,你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他微微叹了口气,身体前倾,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的核心,就是开发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化学计算的‘材料基因组’方法。”

  张韬按照常浩南提供的信息描绘着宏伟的蓝图:

  “它的终极目标,是针对不同电解质体系、不同应用场景的锂电池,通过计算模拟,精准预测并设计出最优化的单原子种类、排布形式以及载体匹配方案,最后再基于这个最优设计,反推出最经济、最高效的合成路径及具体参数。”

  这个充满未来感的描述,让在场的所有人眼中放光。

  简直就是材料科学的圣杯!

  然而,张韬话锋陡然一转,脸上那抹无奈和焦虑瞬间放大,语气也变得低沉而沉重:“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项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研究工作,目前陷入了……停滞。”

  果然,台下立刻响起一片惊讶的骚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