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29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顾印东转向在场的其他人,语气变得更为坚定:

  “这些资源对于建设月球科研站至关重要。相比之下,火星资源还停留在理论推测阶段。”他再次停顿了一下,“因此,我们应当继续集中全部力量,在探月计划绕、落、回三步完成之后,尽早、尽快建设无人值守但长期存在的月球科研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有人科研基地。”

  显然,他的野心相比吴记来说并不小。

  虽说月球相比火星离得更近,但在上面直接盖基地仍然堪称大胆。

  或许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顾印东又补充道:

  “在今年年初,上级已经在内部通气会上表示过,接下来的十年,是我国在航天领域抢占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关键阶段,探月计划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下风险更低、投入更少、周期也更短。相比之下,火星探测的不确定性较高,分散精力和资源有可能导致错失时机,因此应设置在更下一步开始考虑。”

  这一段内容把技术可行性和政治需要严密结合起来,杀伤力果然了得。

  作为空间探测部门的主管一把手,谁先谁后对于吴记个人而言影响不大。

  但他显然不愿意这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主张。

  “顾院士,火星的资源潜力同样不可忽视,福布斯号已经采集了火星土壤样本,土壤号返回器预计三个月后抵达地球。”他调出采样机械臂的工作录像,“根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实时分析,这些样本可能包含含水硫酸盐和层状硅酸盐,这些都是水岩相互作用的重要证据。”

  “可能?”顾印东摇头,“吴主任,科学讲究的是确定性。月球我们已经有了实地数据,而火星还停留在可能阶段。”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航天局负责人孙燕来局长坐在主位上,没有立即表态。

  作为华夏航天的掌舵人,他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是科学价值,还有政治影响、经费分配和技术风险。

  这时,工程院梅元洪院士突然举手示意发言。

  这位极地建筑专家很少在航天会议上主动发言,但他带领的团队已经秘密开展了三年的外星建筑研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