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07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弹测试?”

  他本来以为,所谓“新技术”,指的应该是尚在概念阶段,或者最多也就是开发阶段的东西。

  结果听对方的意思,怎么好像是一副马上就要装备部队的样子?

  沈芳忠也马上明白过来了对方疑惑的地方,当即解释道:

  “陆军那边的主流防空弹体积小成本低,射程也都偏短,替换部件做实弹测试相对容易,没有太高的门槛,所以很多技术只要被证明有一定可行性,就会找机会试射上几发……其中多数都会转入储备,只有特别成熟且有价值的才会继续发展下去。”

  像红旗9这样的远程防空导弹,每进行一轮测试都免不了一番大动干戈。

  一方面是导弹本身成本高昂,试射决策权被收得很高,另一方面也是比较夸张的射程和射高导致每次测试前都要净空很大一片区域。

  早先民间航线稀疏的时候倒是还好,近些年随着航空运输业逐渐发达,就算空域管理权确实掌握在空军手里,也总要考虑军地关系层面的问题。

  并且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也堵死了由乙方单方面进行试射的路子。

  李建强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露出回忆的表情:

  “我们院早年间其实做过过双脉冲发动机的效能论证,结论是在40%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大概在单脉冲型号的1.7倍,在70%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则可以提高到原来的3.2倍……”

  “只不过,当时发现隔舱式结构过于复杂,2脉冲点火瞬态的成功率很差,隔层式倒是简单,但1脉冲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经常会提前引燃2脉冲药柱,导致两个脉冲只能连续工作,性能提升很差……如果能有技术上的突破,保证二次点火的成功率和可控性,那倒确实是个提高对空武器有效射程的路子。”

  作为装备研究院的技术军官,他在这个场合下肯定是没有拍板权的。

  所以刚才这番话,算是说给在座的几位领导听。

  乔晨青并没有马上表态,只是转头看向旁边的郑良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