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09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只好回炉重造,原定在2007年首飞的时间表也彻底告吹。

  至于真正落地交付,那就更是遥遥无期。

  所以如果运9在2006年公开参展,则可以打出一个长达4-5年的窗口期。

  即便不考虑具体能卖出去多少架这种经济问题,单说这一型号能够给华夏在国际航空市场所带来的口碑和观感提升,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但是把试飞任务繁重,且带着两台新航发的02号原型机直接拿出去,还是多少有些不符合航空工业系统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谨慎习惯。

  因此,就连一贯信服常浩南的梁绍修都带上了些许疑虑的表情:

  “这么早就公开涡扇20的结构,会不会对后续的市场竞争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说完之后或许是担心常浩南误解,又赶忙接着解释道:

  “我的意思是……这类产品的国际知识产权往往很难界定,如果竞争对手借鉴间冷器,还有您这个凝水控制模块的设计,再结合他们原本就比较占优势的其它基础技术,是不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制造一个强劲的对手?”

  实际上,他的这个问题,也算是世纪之交阶段华夏军工产业心态的一种缩影。

  在这个阶段,华夏武器装备已经开始脱离过去完全依靠超低价格来获取客户的状态,拥有了一定的性能基础。

  但这些基础大多来源于软硬件设计层面的巧思,而不是真正的硬实力门槛。

  且在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上,仍然是以追赶性能和查缺补漏为主。

  结果就是,整个军工行业都倾向于专门定制出口型号,从而避免让外军直接接触到解放军自用的武器装备(哪怕这些装备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以防被别人看穿其中的端倪,导致失去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虽然后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华夏也有了越来越多别人模仿不来的独门绝活,但行事风格这东西一旦定型,就不是三五个月能转变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