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94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我们现有的发射能力上来讲,要想往地球同步轨道上打一颗像是锁眼那样的大型侦察卫星确实有难度,但如果只是通信中继卫星的话,大概只需要3-4颗,就可以满足低轨卫星之间,以及低轨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联络要求了。”

  “如果能建成这样一套中继星座,那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不再追求全能的单一卫星,而是把不同功能拆分到大量低成本的小卫星上面,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运载能力水平……”

  “……”

  听过对方的解释之后,常浩南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阵赞叹——

  这个“以量换质”的思路,哪怕搁在十几年之后,都算是相当先进的概念。

  虽然日后这一指导思想下最出名的东西可能是星链,但其实早在2014年空x画饼之前,华夏方面就已经在遥感卫星领域引入了相同的思路。

  拿出来产品则是“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星座,最终计划部署超过300颗卫星,实现对全球任意一点重访周期小于30分钟的目标。

  几乎接近于实时侦察。

  而张维永的思路,甚至更加狂野。

  不仅要追求信息获取层面的效率,还要追求信息传递层面的效率。

  例如一颗卫星在地球另一边获取到了一条有效的图像信息。

  然后无需储存起来等待短则90分钟,长则几小时之后的通讯窗口,而是马上通过2-3次中继通信,将信息传回到地面的控制中心。

  将卫星侦察的时效性彻底压低到理论极限(也就是重访周期)附近。

  “通信中继星……”

  常浩南低头思索了片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