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61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显然,老毛子那边是做过功课的。

  用关键的电化学工艺交换电子战技术,这一波基本相当于互相取长补短。

  实际上,跟很多刻板印象不同,苏联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的电子工业水平发展相当迅速,哪怕和美国的差距也基本在几年的水平上。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产业集中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范围内,联盟解体之后几乎一点遗产也没给如今的俄联邦留下。

  80年代末的时候是相差几年,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完全停滞之后,到眼下的90年代末,相差的可就不止二十年了。

  毕竟整个90年代都属于电子产业大爆发的时代,错过这段红利期,损失远不止纸面上的10年那么简单。

  而电化学的情况则恰好反过来。

  多弧离子镀技术虽然是由multi-arc公司和vac-tec公司率先投入商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相当一部分关键技术其实是70年代末从苏联买的……

  没错,即便在冷战最高峰的时期,铁幕两边其实也没有完全断绝技术交流和往来。

  常浩南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他前世的实验室里面,就有一套俄制的stankin-nbc-1多功能镀膜系统。

  尽管并不是他本人的课题方向,但是在一众汉语和英语操作界面的设备中,这台设备独一无二的俄语界面着实让整个课题组的人都头痛了好久。

  最后十几个人对着俄语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对照,才勉强搞清楚操作方式。

  别说,还真挺好用,做出来的样品膜层结合力超过100n,几乎是从某第三国采购样品结合力的三倍……

  总之,这笔交易如果能做成,对于双方来说都绝对是件好事。

  不过常浩南很快又嘱咐了一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