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21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翻译不懂技术。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竟然只能由刘高卓和何明这些经历过俄语时代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承担这些本质上并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但他们毕竟分身乏术,事事亲力亲为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

  最后没办法,只好把一大批已经退休和离休的老前辈重新请出来,负责资料翻译、标准转写,以及和俄方人员的沟通等任务。

  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十一号工程顾问组。

  而罗时大就是这个顾问组的组长。

  好在112厂如今接了波斯人的单子之后还算财大气粗,否则突然多了这么多编外人员,连供应都要出问题。

  老一辈觉悟高归觉悟高,但也不能让人家自带干粮来干活吧……

  如今经过大半年的工作,前两架由共青城飞机制造厂提供散件的飞机已经基本完成总装,相关文件资料的处理也进入收尾阶段,不过罗时大本人似乎又从中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坚持要继续留在十一号工程项目组里面。

  就在三人说话的功夫,那架伊尔76的舱门缓缓打开,从里面走出来的果然是一群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

  为了让货仓环境极富苏联特色(低情商说法就是舒适性很差)的伊尔76能够正常运输旅客(而非经过训练的空降兵),伊留申专门开发了一套客运模块,每架飞机最多可以塞进去3个,在客货混装的情况下实现接近80年代普通客机水平的舒适性。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华夏这边并没有引进这种鸡肋设备,不过这次被伊留申公司当添头给送了。

  结果发现有些时候还真挺好用。

  “我记得430厂不是生产涡喷8的么,跟咱们也有业务往来?”

  罗时大毕竟已经离开岗位很久了,现在回来也基本只关注眼前的业务,对于隔壁航空动力领域发生的事情不了解也很正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