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39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算是最近两年讨论度很高的设计,美国那边也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之前还特地改了一架f16去验证这个东西。”

  虽然这功夫国内还没有启动相关项目,但杨韦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对此两眼一抹黑:

  “据说他们现在正在搞的另一款四代机jsf就计划要应用这方面的技术,你……有把握能走在美国人前面?而且歼教7的改进型,机头进气的话,你准备怎么把凸包,呃,就是dsi进气道安上去?”

  “当然不是机头进气,之前和648所的同志们交流的时候,已经把总体方案改成肋下部分的双进气道设计了。”

  看到对方已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浩南摇摇头,继续解释道:

  “dsi进气道利用乘波原理和锥形流本身的特点,依靠压缩曲面表面的压力梯度把机身附面层吹出去,这样就不需要附面层隔道、泄放系统、旁路系统几个部分,相比于普通进气道重量更轻,雷达反射面积也更小,只要设计得当,性能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进气道因为是完全固定的,所以优化区间相对狭窄,但考虑到航空兵部队也不需要十号工程承担什么高空高速截击任务,所以只要选择0.7-1.5马赫的跨音速速度段做优化就行……”

  这也是歼8c顺利定型服役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

  歼10没有必要包打一切,只要负责一架正常三代机最擅长的部分即可。

  “不过这种东西,光是在纸面上分析还是不太有说服力,十号工程毕竟是这个新的高级教练机项目,我准备把它作为咱们华夏的f16icon,在满足航空兵训练需要的同时,也算是给十号工程的后续改进设计做一个技术验证。”

  在历史上,对于dsi进气道的验证本来是在枭龙上面完成的,但目前来看,巴空军对于歼7f似乎非常满意,很可能对于后续枭龙项目的推进产生一些影响。

  而且就算一切顺利,两国也要在1998年才完成对于技战术指标的扯皮并把项目最终转入开发阶段。

  无论如何,常浩南都没办法干等一年时间,所以只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拉个项目搞验证了。

  听到这里,坐在对面的杨韦总算是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伱小子刚才说就是要大改,合着连第二版设计的进气道形式都已经帮我们选好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