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32节(5 / 7)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算是双赢。
虽然他更希望自己能开发出一些工具,或者方法论性质的东西,以更水露均沾的方式推动华夏的科技和工业发展
但项目嘛,肯定还是要做的。
技术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哪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也绝对不能丢。
更何况到现在为止,常浩南还没有独自统领一个项目的经历。
在工程领域上,这终究是个短板。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种行业内按部就班的规则会限制真正天才的发挥。
其实不然。
哪怕开局满级号,也依然是需要成长的。
更何况直接参与项目会带来很多便利性。
别的不说,就拿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多物理场仿真课题为例。
哪怕他过段时间真的把软件做出来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推广。
靠行政命令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论效果,绝对比不上他亲自下场,用自己的软件完成一个大项目来的震撼人心。
成功经验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比一百个院士的表态都有用。
就像常浩南最早的成果,也就是新舟60项目衍生出的那个机翼常氏模型,如今几乎已经在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内部推广开来,如果不是还有保密需求的话,恐怕其它行业也会开始采用。
↑返回顶部↑
			
			
			
		虽然他更希望自己能开发出一些工具,或者方法论性质的东西,以更水露均沾的方式推动华夏的科技和工业发展
但项目嘛,肯定还是要做的。
技术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哪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地位,也绝对不能丢。
更何况到现在为止,常浩南还没有独自统领一个项目的经历。
在工程领域上,这终究是个短板。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种行业内按部就班的规则会限制真正天才的发挥。
其实不然。
哪怕开局满级号,也依然是需要成长的。
更何况直接参与项目会带来很多便利性。
别的不说,就拿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多物理场仿真课题为例。
哪怕他过段时间真的把软件做出来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如何推广。
靠行政命令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论效果,绝对比不上他亲自下场,用自己的软件完成一个大项目来的震撼人心。
成功经验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比一百个院士的表态都有用。
就像常浩南最早的成果,也就是新舟60项目衍生出的那个机翼常氏模型,如今几乎已经在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内部推广开来,如果不是还有保密需求的话,恐怕其它行业也会开始采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