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25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96章 逐渐发力的精工计划,第三代航发预备!

  指导三个燕大学生做国际进化算法大赛的事情,常浩南起初以为只是个插曲。

  直到揭牌仪式当天,杜义山拉着杨芙青和王阳原夫妻两位院士,把常浩南介绍给他们的时候,后者才察觉到这件事或许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

  对于外人来说,杨院士更出名的事情或许是创立了一家名为北大青鸟的公司。

  但对于内行人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很多院士取得的成就,如果放在国际上看往往未必特别耀眼。

  杨芙青在60年代末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操作系统。

  王阳原则在同一时期主持研制了这台计算机的内存,在70年代中期把国产半导体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直接拉近了差不多10年。

  那可是半导体领域的10年!

  尽管150机的性能放在世界范围内几乎不值一提,只是当时最快计算机运算速度的百分之一,但却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特殊时期完成了为航天工业和核工业保驾护航的使命。

  毫不夸张地说,这二位同时出现,直接把京航这个计算中心的影响力拉高到了和庐州那个刚落成没多久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差不多的程度。

  当然这也是向外传达一种信号——

  国家鼓励有能力有资源的高校自行建立超算中心。

  由于常浩南相对特殊的身份,因此仪式的规模不算大,甚至是在室内搞的。

  但是规格很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