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01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长度近10米、直径大约1米的家伙对于大多数战术飞机来说都是个无法携带的庞然大物。

  除了米格25/31之外,还真的很难给它再找出一个合适的战术平台作为载体来。

  前世苏30挂载过的体积最大的装备是弹长8.4米、弹径670mm的布拉莫斯,而苏34的记录则是长7.5米,弹径1.2米的kh-47m2匕首。

  换句话说只有苏34可以很勉强地挂上去。

  但暂且不说华夏并没有一种对应苏34的型号,就算有,机腹挂点的封闭性也实在太高,前方被侧卫家族经典的下垂式机头遮挡,两侧则被两个进气道挡住,并不适合安放需要大量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干扰吊舱。

  “要不我们换个思路?”

  几分钟的沉默过后,旁边总算有人开口提议道:

  “或许没必要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设计成一个吊舱。”

  “我听说所里对于那部主被动sar雷达的研究进度也还可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电子干扰和电子侦察功能合二为一,集成到运8或者轰6上面去,直接造一架综合电子支援飞机出来?想来空军那边肯定会很喜欢。”

  这个型号在思路上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高新12/运9dz电子战飞机,正如他所说,空军确实很喜欢。

  虽然这种飞机难以像ea6b或者ea18g那样跟随战术飞机编队一起冲阵厮杀,用物理手段摧毁对方的防空网,但至少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掩护,总归好过单纯靠低空突防来碰运气。

  而且在非战时的巡逻对峙等任务中,更大的平台相比飞豹或者侧卫来说也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前世的华夏海空军就非常好地利用了高新系列飞机留空时间长的优势(运8/9平台的航程其实不远,但经济航速比较低),通过屡屡让空中自卫队超强度起飞应对的办法,极大地削弱了对方f15j/dj等主力战机的战备水平。

  以至于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哪会,空自已经在考虑把本来设计用于对地对海攻击的f2拿来进行空中拦截任务了。

  这么说来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成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