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6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并不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的领域,有些东西该放手就应该放手。

  华夏的汽车工业必定是要发展的,但常浩南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只能依托像是精工计划这样的途径,让尖端项目的技术成果更快扩散出去。

  至于具体是谁能吃到这波技术红利,那就只有看各自的努力和造化了。

  毕竟,一个工厂的命运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奋斗……

  常浩南和卢育英一路聊着关于这辆车、关于蓉城、关于航空工业的各种事情,总算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611所。

  “现在负责十号工程的同志们都在132厂跟进01号原型机的总装,所里面稍微冷清了一点,不过我们歼7f项目组都在,也给小常同志你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接风仪式。”

  或许是担心被拒绝,因此后者紧接着又继续说道:

  “除了我们611所和132厂之外,还有参与项目的其它兄弟单位,尤其从筑城那边几个厂所过来的同志们,都是特地赶过来的。”

  “我也很想见见筑城的同志们,他们很不容易。”

  常浩南微微点了点头:

  “不过我还是想先去一趟住处,把随身带的行李收拾好。”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看的话,那么筑城似乎并不比蓉城偏僻多少,但由于历史、地形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前者的经济水平要差上不少,同为三线建设产物的648所和贵飞(130云马厂和162双阳厂合并而来)相比兄弟单位来说,发展自然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目前只能靠着歼教7这一个型号维持着生产线和研发能力不至于断掉。

  因此在当初卢育英提出那个面向出口的歼7改进型计划时,筑城方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加入。

  考虑到132厂未来的大部分产能恐怕都会放在生产歼10上面,贵飞厂很有机会获得后续歼7新改型的生产任务,而648所也可以借着这个项目锻炼一下团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