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5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同志们,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根据计算结果,把对应的两套除冰装置给设计出来,并且跟机翼内部结构进行匹配,让运8这个老兵焕发新生!”

  注:本章中关于机翼上下表面流速的问题采用了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伯努利原理(高流速带来低压力)进行解释。但严格来说,人们至今仍然并不完全清楚“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这个问题,关于机翼升力的具体来源,也分为几种不同的流派

  第157章 适航认证必须得自己做!

  在已经拿到了最困难的基础研究结果之后,除冰系统和机翼结构设计改进这些工作,182厂自然是有能力自己完成的。

  大小也是个有设计部门的飞机设计制造集团,总不能在这种最基础的工作上还得求外人。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常浩南、林国范和祝兰三人的工作就此告一段落了。

  因为跟其它所有的飞机设计工作一样,防冰能力,也是要经过试验的。

  于是几个人又要面临跟前面涡喷14做地面稳定性测试时一样的情况——没有试验标准。

  而且这次还不只是国内没有标准。

  前面已经说过,在90年代中期这功夫,大家在飞机防冰这方面的处理都比较奔放,只有试验条件最好的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在far-25部中有一套防除冰适航性要求。

  “就我所知,国内唯一一种进行过系统性结冰试验的飞机是运12b,是1986年的时候去美国做的。”

  梁绍修轻轻抚摸着自己鬓角的胡茬,对坐在会议桌旁边的另外三个人说道:

  “我几年前曾经听过当时带队过去的工程师做报告,整个过程非常坎坷,经常受到那边的故意刁难不说,验证过程也称得上是……险象环生。”

  “他们那个适航性测试里的内容也不太完善,很多时候都是靠随机气象工程师的直觉,看着哪片云团比较顺眼就钻进去,至于结冰和融冰过程的取证甚至跟我们的土办法差不多,是用几个固定在飞机外面的摄像头完成的。”

  常浩南摇了摇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