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0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较容易结冰的地方配置更强的电加热装置或者燃气出口,而在不太容易结冰的地方则做出相反的改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既可以减少高温燃气和电能的损耗,又能够提高除冰的实际效果,飞行员也不用担心提前打开加热装置会导致飞机损坏,一举多得!”

  常浩南一边讲一边在刚刚画出来的示意图上补充内容。

  虽然他显然没有什么绘画天赋,但结合语言描述,还是让大家听懂了自己的思路。

  站在对面的十几个人都没有说话,但是看向常浩南的眼神多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果面前这个人的想法真能实现,那么就相当于一次解决了现有型号最大的两个短板。

  要知道,虽然安12和c130看上去是同一级别的飞机,但前者的性能,尤其是重载条件下的起降性能要远远弱于对手。

  而运8受制于国产涡桨6发动机的水平,比安12甚至还要差上一些。

  这就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美国的c130和法德联合研制的c160竞争。

  但是这一切简直美好得不像是真的。

  尤其是其中的关键步骤,预测机翼表面的结冰情况,听上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开玩笑,这年头连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都不怎么靠谱,准头跟直接占卜差不多。

  你竟然开口就说要在一片机翼的尺度范围内,去模拟复杂到极点的结冰过程?

  资料室里的气氛沉默了几秒钟,最后还是梁绍修率先回过神来:

  “所以……您之前说要找一个气象专家,就是为了做这件事?”

  “没错,我需要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常见的典型气候条件进行建模和仿真,所以需要一些气象学方面的知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