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0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从开始仿制安12的时候开始,我们对于机上那套充满苏式特色的除冰装置就存在一些顾虑。”

  因为连续搬运而有些气喘吁吁的梁绍修一边飞速拆开档案袋,一边对常浩南说道:

  “但当时咱们这边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哪怕有技术资料和原型机,搞测绘仿制都十分勉强,还要考虑到航空制造方面的差距,根本来不及对这些部分进行大改。”

  虽然运8是安12的仿制型,但实际上这两架飞机甚至连尺寸都不一样——前者的机身比后者长了大概1米左右,就是为了给生产装配过程降低一些难度。

  “那后面呢?毕竟运8也出了这么多改进型号,尤其运8c还是气密货舱,难道就没在这方面做一些补救措施?”

  常浩南虽然知道运8除冰装置的问题在哪里,但那已经是在后世被称为运9的大改平台上获得的经验了。

  至于从运8基本型到运8三类平台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他并没有什么了解。

  “当然有。”梁绍修总算从图纸堆中找到了关于机翼除冰装置的部分,铺在了二人面前的绘图板上

  “原来的安12上面,结冰告警装置只在机头左侧和发动机进气道上方安装了总共五个,我们后来在水平尾翼前面设置了两个摄像头,让机械师能通过一台显示器实时监测平尾的情况,一旦发现结冰,就迅速打开电加热装置并收起襟翼中止降落程序,等到除冰完成之后再重新降落。”

  平尾结冰不仅意味着俯仰稳定性变差,而且降落阶段主翼放大角度襟翼时,气流还会对平尾产生下洗作用,导致机头急剧下压,这在低空往往意味着俯冲坠机。

  “但是这个改动需要让数据线缆从底部穿透机舱,所以只有运8基础型和运8b这些使用非气密货舱的型号才能安装……”

  “呃……”

  常浩南有些无奈地扶了一下额头。

  听上去就非常绿皮的解决方式。

  用处么,肯定是有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