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2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家都是601的工程师,对于过去的歼8在低速下的操纵性是个什么德行多少都是有数的。

  300km/h,理论上倒是也能飞,但那个状态下的飞机会肉眼可见的摇摇欲坠,危险性极高。

  哪可能有刚刚那种从容不迫的样子?

  “这个性能……有点离谱了啊。”

  “先不要急,这次毕竟不是真的首飞,应该还会有其它试飞项目,等试飞结束以后,看看综合性能能提高多少!”

  对于固定翼飞机来说,想要飞得很快固然是一大难题,但真要是想飞得慢下来,难度也并不会小上多少。

  而要想在很快或者很慢这样的极端速度下维持对飞机的有效操纵,甚至保证一定的机动性来应付空战,那就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尤其对于一架第二代战斗机来说,就更是一件需要取舍的事情。

  君不见为了让飞机同时具备高速和低速性能,美苏等国家都在一个特定时期选择了极其复杂的可变后掠翼结构,以巨大的死重和可靠性为代价换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二者兼顾。

  一直到了以f15和苏27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这里,才算是找到了个比较可以令人接受的平衡点。

  歼8-3作为一个二代改,尽管底子决定了没办法完全做到三代机的水平,但从今天的表现来看,综合飞行性能说是个2.75代飞机绝对不成问题。

  站在窗前的杨奉畑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重重地晃了晃后者的身体。

  一切尽在不言中。

  相比于单纯因为这架飞机的性能而惊喜的杨奉畑,重生回来的常浩南面对这歼8低空通场的一幕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触了。

  歼8的低空低速性能,在原来时间线上对于任何一个华夏的航空人、乃至任何一个华夏的军迷来说都是一个过不去的心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