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侯 第134节(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科举制,这些官员持有一种既支持又反对的矛盾态度。

  支持的是,自家门生故吏可以不去那些偏僻贫穷之地,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等那些小吏们将边境建设的好了,会有调来长安或其他繁华郡县的机会,这样也算是对权贵们固有资源的掠夺,打破他们对于官吏世袭制的垄断。

  不过在刘彻面前,他们哪敢提出反对意见啊,即使心中对此再担忧,面上却看不出任何情绪,只能兢兢业业地完成刘彻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们现在唯一有底气的就是,官宦子弟大部分遗传了父母聪明的智商,能得到最顶级的人脉和教育,这可不是那些普通人奋斗几十年就能赶上的。

  顶级天才除外,对于这种天才,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以姻亲之法招为己用。

  身为丞相,赵周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听刘彻说了一遍科举制的大概意思,又拿了一份闻棠的科举大纲,带着自己手下班子没几天就制定出一份科举章程。

  这份章程虽算不上严谨,但也完整,再好好打磨打磨,就可以将此政策分发到各郡县了。

  赵周以为商讨好这件事就算完毕,刚打算松一口气,就看到当今天子一张嘴,说了句:“相应的太学也该再扩建些了。”

  赵周这口气提不上来,也咽不下去,就这么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里。

  太学是董仲舒创立的,相当于大汉的最高学府,不过规模不大,只有五十个名额,里面的先生是五经博士,学生是博士子弟,这些太学生们每年考试一次,成绩好的做官,成绩一般的为吏,成绩不好的退学。

  这真是陛下一张嘴,丞相跑断腿,无休止的公务导致赵周连祭祀都没跟着刘彻一起去,但没关系,博昌侯也没去雍地祭祀。

  闻棠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开身,被刘彻留在长安。

  但她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些时间去司马迁家藏室里看和天神鬼怪有关的典籍,看完之后,满脑子都是海上三神山。

  某些群体:博昌侯不在,那不就有我们发挥的机会了吗?桀桀桀。

  朝中有位方士名为公孙卿,和别的方士相比,他算是最特殊的了,因为历史上他曾多次以虚妄之言蒙蔽刘彻,忽悠刘彻好多次,可最终却并未像少翁、栾大一样被处死,而是善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