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侯 第133节(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今的选官制度还挺多的,当官的直接保举自己家族子弟为官(任子制),公卿大臣举荐自己的门生故吏,或者直接花钱买官。小众路线就是像东方朔一样直接给皇帝写信自荐,这招胜算非常渺茫,但事成之后官位却大。

  不过主要方法还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征辟制就是像刘彻这个求贤诏一样,自上而下地选拔些有名望、有能力的茂才。

  察举制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如果乡县中某人名声极好,在某方面特别突出,能力很强,经过地方长官考察,就会被推荐给中央,考试合格者即可授予官职,公孙弘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当官的。

  察举的科目有很多种,例如举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秀才等。

  为什么二十四孝里一些很炸裂的故事都发生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因为名声好听能被举荐为官,而这里面最容易达成的就是举孝廉,毕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嘛。

  察举制时的孝: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严冬时节非要给老母亲搞春笋,然后达成成就——官至司空,或者洗钱成功。

  科举制时的孝:给父母清洗个便器,为了更好照顾父母而辞官归乡。

  按照这上面的说法,最大的孝子应该是曹昂和李密。

  不过现在的举孝廉制度还没到后世那样畸形的程度。

  刘彻选官,从来不看t出身,什么奴隶外戚商人外国人、养猪的、放羊的、只要你有能力,统统来未央宫中给朕干活!

  所以他迅速看完科举制流程之后,很快就有了大概了解。从前每个郡只有一名人选,虽然是优中选优的茂才,但大汉也缺少底层官吏啊。

  让那些有栋梁之才的人去偏僻小县教化蛮夷,刘彻还真有点舍不得。

  这就体现出科举制的好处了,能选出万中无一的优秀人才,也能选出中低层人才,让这些能在乡试,会试中脱颖而出,但却考不过顶尖人才的考生去当府衙小吏,朝廷既不缺人手,也不辱没人才。

  主要殿试及第者为天子门生这个法子很得刘彻心意,天子的门生,这个名号不仅收揽人心,而且还能切断这些大才们和其他官吏门生故吏之间的关系,让其只能效忠天子一人,大大避免了结党营私的可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