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3 / 3)
“可这是唯一能看到建造者原始意图的东西!”宁晚枫的声音也拔高了,眼眶因为激动微微发红,“你只信数据,根本不懂这些文字背后的匠心!就像看一幅画,你只算颜料的化学成分,却看不见画里的山河岁月!”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玻璃窗上噼啪作响。两人隔着摊开的文献对峙,谁也不肯退让。直到惊雷滚过,宁晚枫吓得瑟缩了一下,曲桴生几乎是本能地伸手关了半扇窗。
“其实……”曲桴生先软了语气,把对比表重新理平,“可以做两个模型。一个用文献数据,一个用扫描数据,对比着来。”
宁晚枫的肩膀松了松,忽然“噗嗤”笑出声:“算你机灵。就当是我们俩的‘文理对决’。”她抓起红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大大的天平,左边写着“曲桴生的数字”,右边标着“宁晚枫的文字”,天平两端画得一样高。
那天深夜,曲桴生调试完两个模型的参数,转头看见宁晚枫趴在文献上睡着了,发间还别着支铅笔。她的笔记本摊在一旁,最后一页写着:“数字是冷的,文字是热的,要让它们在报告里握手言和。”
曲桴生走过去,轻轻给她披上自己的外套。指尖拂过她散落的发丝时,忽然觉得那些冰冷的算法代码里,好像也悄悄融进了些温热的东西。
中期汇报那天,两人站在讲台上,默契得像排练过千百遍。宁晚枫用“乾隆年间工匠给塔刹系红绸求稳固”的传说引出主题,曲桴生紧接着调出动态模型,红色预警线精准地对应着传说里的风雨年份。
“看这组数据——”曲桴生点击鼠标,屏幕上弹出两条曲线,“蓝色是史料记载的修缮频率,红色是我们模拟的风化速率,重合度92%。”
宁晚枫立刻接话:“这说明古人的‘经验’,其实藏着科学逻辑。就像这本民国工匠日记里写的‘春防潮、夏防蛀’,和我们算出的木材腐蚀峰值时间完全吻合。”
台下的教授们低声讨论着,目光里带着赞许。走下台时,宁晚枫撞了撞曲桴生的胳膊,声音里满是得意:“瞧见没?最佳拍档,没人比我们更配。”
曲桴生看着她被舞台灯光映得发亮的侧脸,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她们早已把彼此的节奏刻进了骨子里——她知道她什么时候需要数据支撑,她懂她哪些文字里藏着未说出口的逻辑。 ↑返回顶部↑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玻璃窗上噼啪作响。两人隔着摊开的文献对峙,谁也不肯退让。直到惊雷滚过,宁晚枫吓得瑟缩了一下,曲桴生几乎是本能地伸手关了半扇窗。
“其实……”曲桴生先软了语气,把对比表重新理平,“可以做两个模型。一个用文献数据,一个用扫描数据,对比着来。”
宁晚枫的肩膀松了松,忽然“噗嗤”笑出声:“算你机灵。就当是我们俩的‘文理对决’。”她抓起红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大大的天平,左边写着“曲桴生的数字”,右边标着“宁晚枫的文字”,天平两端画得一样高。
那天深夜,曲桴生调试完两个模型的参数,转头看见宁晚枫趴在文献上睡着了,发间还别着支铅笔。她的笔记本摊在一旁,最后一页写着:“数字是冷的,文字是热的,要让它们在报告里握手言和。”
曲桴生走过去,轻轻给她披上自己的外套。指尖拂过她散落的发丝时,忽然觉得那些冰冷的算法代码里,好像也悄悄融进了些温热的东西。
中期汇报那天,两人站在讲台上,默契得像排练过千百遍。宁晚枫用“乾隆年间工匠给塔刹系红绸求稳固”的传说引出主题,曲桴生紧接着调出动态模型,红色预警线精准地对应着传说里的风雨年份。
“看这组数据——”曲桴生点击鼠标,屏幕上弹出两条曲线,“蓝色是史料记载的修缮频率,红色是我们模拟的风化速率,重合度92%。”
宁晚枫立刻接话:“这说明古人的‘经验’,其实藏着科学逻辑。就像这本民国工匠日记里写的‘春防潮、夏防蛀’,和我们算出的木材腐蚀峰值时间完全吻合。”
台下的教授们低声讨论着,目光里带着赞许。走下台时,宁晚枫撞了撞曲桴生的胳膊,声音里满是得意:“瞧见没?最佳拍档,没人比我们更配。”
曲桴生看着她被舞台灯光映得发亮的侧脸,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她们早已把彼此的节奏刻进了骨子里——她知道她什么时候需要数据支撑,她懂她哪些文字里藏着未说出口的逻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