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3)
话说到一半,突然卡壳了。那些平时烂熟于心的知识点,此刻像散落在磁场里的铁屑,混乱地缠在一起,怎么也理不出清晰的逻辑。教室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后排传来低低的窃笑,像细小的针,轻轻刺着她的耳膜。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目光下意识地往旁边瞟——宁晚枫正低着头,黑框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的手指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很轻,却在这寂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老师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继续说,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它的必然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曲桴生的脸颊有点发烫,喉咙像被砂纸磨过似的干涩。她张了张嘴,想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就在这时,一张折叠起来的小纸条突然从旁边递过来,边缘微微发皱,显然是匆忙间撕下来的草稿纸。
宁晚枫的动作很快,像只偷藏松果的松鼠,指尖把纸条往她这边推了推,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飞快地瞟了老师一眼,又转回头假装看书,耳根却悄悄泛红。
曲桴生的心跳得像要撞破胸膛。她用指尖捏住纸条的一角,飞快地展开——上面是宁晚枫娟秀的字迹,带着点潦草的急切:“从‘历史必然性’入手,举两个例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民众思想觉醒(思想基础),联系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字迹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翘得老高,像在说“加油”。
那些混乱的知识点突然像被按了排序键,瞬间清晰起来。曲桴生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首先体现在经济基础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迫切需要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她的声音渐渐平稳,像溪流找到了正确的河道:“其次是思想基础的积累。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戊戌变法的制度尝试相继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对清政府的失望达到顶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思想觉醒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教室里响起低低的惊叹。谁也没想到刚才还卡壳的曲桴生,突然能说得如此条理清晰,连那些专业术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老师的眉头渐渐舒展,点了点头:“很好,逻辑清晰,例子恰当。请坐。”
曲桴生坐下时,指尖还捏着那张纸条,纸页被汗浸湿了一角。她把纸条悄悄塞进历史笔记本,正好夹在画着小恐龙的那页,笑脸对着恐龙的鼻尖,像在进行一场秘密对话。
她往宁晚枫那边瞥了一眼,对方正好也看过来,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里闪着狡黠的笑意,还偷偷比了个“ok”的手势。阳光落在她的低马尾上,发梢泛着浅金的光泽,像撒了把碎金。曲桴生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耳根的热度还没退去,心里却像解出了一道难题,松快又踏实。
“刚才说得真好,”下课后,宁晚枫凑过来,声音里带着点小得意,“我还以为你要卡到下课呢。”她的手指在曲桴生的笔记本上轻轻点着,“你举的例子比我写在纸条上的还全,连‘预备立宪的骗局’都加上了,厉害啊。”
曲桴生的指尖在纸条上反复摩挲,上面的字迹已经有点模糊,却依然能看出书写时的急切。“谢谢。”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我对论述题不太拿手,总抓不住重点。”
“我教你个诀窍啊,”宁晚枫的声音压得很低,像在传授什么独门秘籍,“历史论述题就像剥洋葱,先找最外面的‘必然性’,再一层层往里剥经济、政治、思想这些层面,最后举两个例子当调料,保证错不了。”她说着,还真的用手指比了个剥洋葱的动作,引得曲桴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返回顶部↑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目光下意识地往旁边瞟——宁晚枫正低着头,黑框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的手指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很轻,却在这寂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老师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继续说,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它的必然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曲桴生的脸颊有点发烫,喉咙像被砂纸磨过似的干涩。她张了张嘴,想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就在这时,一张折叠起来的小纸条突然从旁边递过来,边缘微微发皱,显然是匆忙间撕下来的草稿纸。
宁晚枫的动作很快,像只偷藏松果的松鼠,指尖把纸条往她这边推了推,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飞快地瞟了老师一眼,又转回头假装看书,耳根却悄悄泛红。
曲桴生的心跳得像要撞破胸膛。她用指尖捏住纸条的一角,飞快地展开——上面是宁晚枫娟秀的字迹,带着点潦草的急切:“从‘历史必然性’入手,举两个例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民众思想觉醒(思想基础),联系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字迹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翘得老高,像在说“加油”。
那些混乱的知识点突然像被按了排序键,瞬间清晰起来。曲桴生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首先体现在经济基础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迫切需要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她的声音渐渐平稳,像溪流找到了正确的河道:“其次是思想基础的积累。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戊戌变法的制度尝试相继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对清政府的失望达到顶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思想觉醒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教室里响起低低的惊叹。谁也没想到刚才还卡壳的曲桴生,突然能说得如此条理清晰,连那些专业术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老师的眉头渐渐舒展,点了点头:“很好,逻辑清晰,例子恰当。请坐。”
曲桴生坐下时,指尖还捏着那张纸条,纸页被汗浸湿了一角。她把纸条悄悄塞进历史笔记本,正好夹在画着小恐龙的那页,笑脸对着恐龙的鼻尖,像在进行一场秘密对话。
她往宁晚枫那边瞥了一眼,对方正好也看过来,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里闪着狡黠的笑意,还偷偷比了个“ok”的手势。阳光落在她的低马尾上,发梢泛着浅金的光泽,像撒了把碎金。曲桴生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耳根的热度还没退去,心里却像解出了一道难题,松快又踏实。
“刚才说得真好,”下课后,宁晚枫凑过来,声音里带着点小得意,“我还以为你要卡到下课呢。”她的手指在曲桴生的笔记本上轻轻点着,“你举的例子比我写在纸条上的还全,连‘预备立宪的骗局’都加上了,厉害啊。”
曲桴生的指尖在纸条上反复摩挲,上面的字迹已经有点模糊,却依然能看出书写时的急切。“谢谢。”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我对论述题不太拿手,总抓不住重点。”
“我教你个诀窍啊,”宁晚枫的声音压得很低,像在传授什么独门秘籍,“历史论述题就像剥洋葱,先找最外面的‘必然性’,再一层层往里剥经济、政治、思想这些层面,最后举两个例子当调料,保证错不了。”她说着,还真的用手指比了个剥洋葱的动作,引得曲桴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