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回想,那晚送走的其实是另一个人。

  咸泰十八年末,帝王驾崩,庙号高祖。

  帝王子嗣多为公主,皇子或早夭,或因储位之争而亡,竟无一人可继大统。皇室骚动,地方动乱,彤玺大太监合并巡风府势力,出面镇压,时局渐稳,人称九千岁。

  谢怀千进位皇太后,居慈宁宫,主政六宫。

  以闻径真、章笃严为首诸多官员拥护太后临朝称制,军国大事皆过问太后。

  太后于朝背景深不可测,只是不知其背后主使究竟是谁。李弓长近臣周立中之流一方面忌惮文莠,一方面憎恶谢怀千,只得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不过半年,闻径真因备受太后青睐而拜为首枢,闻径真将同僚一并提携、举荐给太后,根系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京师。一时之间,太后风头更盛。

  恰好保皇派在民间找寻到先帝与民间伎子所生的九岁皇子,将其带回宫中。虽也看不上见风使舵的中官,时势之下只得与文莠一拍即合,在文莠的运作下,皇子顺利入宫。保皇派为皇子取名为李胤,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之名,发动百余人上疏要求太后立李胤为帝。

  谢怀千自然架不住朝臣这般攻势。

  小半个月后,李胤在文大伴的陪伴下,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永和。

  朝廷至此三足鼎立。

  永和三年五月十三。白日朝堂上打了一场硬仗,紫枢院三位大学士弹劾彤文台彤玺大太监贪赃枉法,滥杀无辜。

  文莠站在李胤身后给李胤理凌乱的胎毛,对指控与质疑的反应颇为平淡,置若罔闻的轻蔑之意再度引发众怒。

  太后更是当朝探视了文莠几回。

  文莠宛若察觉不到似的,退朝先送走李胤,自己走得是最快的。

  晚间,元骞低眉顺眼地迈进抄经室的门槛,谨小慎微禀道:“老祖宗,闻老觐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