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平江这地名,听上去应该是既平坦又有大江大河流经的好地方。其实不然全省数得上好的贫困县一大半就在平江,出了名的深山老林,比青山还要偏远。

  尤晓莺了解了夏文文的基本信息,她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从小由外婆抚养成人。上学是品学兼优,读书的学杂生活费全靠当地政府的资助。

  夏文文甚是干脆,只要学校能兑现承诺的待遇,能让她把外婆一同接到安县落地生根,她就没二话。

  学校既然提供这样优厚的待遇,当然是想把人材留下来。夏文文这样无太多羁绊的正合适留在明桥长期发展。

  上午刘尧两人离开后,尤晓莺又折转回律师行。让律师再准备了几份工作合同,上面的条条款款与刘尧签订的分毫不差。当然对于孙利这个大专毕业,她的工资待遇还是要高一线的。为此魏海还打趣,刘尧这个安县女婿今后挣得还没有对象多。

  招聘到学校的都是一个水平的中专毕业生,无论是先签合同的还是后签的,尤晓莺都尽量做到一视同仁,合同也是一样的。

  尤晓莺见合同递给夏文文,她却没有立刻签字。反而,对尤晓莺说她想拿合同回学校,再考虑一个晚上,第二天再答复。

  魏海嫌夏文文事多,当场虎了脸她,那模样都快把小姑娘吓哭了。

  尤晓莺却对魏海的评价不以为然,相反她很欣赏这位没满十八岁小姑娘的行事谨慎。夏文文看着生性怯弱,但并不是没有主见的。她对签订合同一事表现出的慎重,反而说明了她对这份工作的重视。

  尤晓莺也有信心明桥的工作环境、待遇不会让任何一位新聘教职工后悔。果然没有让尤晓莺失望,最终夏文文还是把签好的合同送来了。

  有了刘尧与夏文文这样的榜样作用,接下来的几天尤晓莺两人也陆陆续续地接待了xx师专一茬又一茬的应届毕业生。

  来应聘的人多了,即使都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个人素质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在这过程中,也会混进来一些人浑水摸鱼。他们仅仅是冲着学校提供的待遇,和任职满五年就能到手一套房的福利,言谈间他们自视甚高,对明桥小学这所小县城的民办学校很是不屑,完全一副打定主意捞够本就走人的心态。

  尤晓莺与魏海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在这件事上他们态度一致。这些人连身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素养都不具备,即使招进学校也不会好好开展教育工作,还不如趁早就刷下来。

  到了第十天,也就是预定好启程回安县的那天。尤晓莺上火车是随身的挎包里装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十一份已经签字盖章后具有法律效应的员工合同。

  尤晓莺与魏海这趟省城之旅可谓不虚此行。来时是两个人,回程时是三个人,外加大包小包的行李。行李是孙利的,她办好了离职手续同他们一道回家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