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第49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电机厂的成立,是在五十年代初期,有几个祖籍平水县的先辈从县里考学出去读书,参加革命,先后经历晚清和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在省里和市里学了关于机械方面的技术,见证实业救国的路线,到了五十年代初的时候,奉号召回到家乡,成立的电机厂,刚回来时,平水县电机厂一无所有,只有一块牌子,所有东西都是先辈们胼手胝足建立起来的。

  “老厂长说,刚开始,厂里只有十八个人,号称十八罗汉。其中有十个人是县里各单位派来协助的,这些人甚至连自动转轴的机器都没见过。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伟业,说起来,那是真正的拓荒牛啊!”武鸿斌对电机厂的历史很熟悉,但凡有外来的客人,都得拉人来这儿参观,从前武鸿斌还不是武厂长的时候,给各地领导和前来学习的人讲解过不少这段历史过程。

  “后来前辈们各处多方拉关系找人脉,渐渐把厂子发扬光大,六十年代就开始腾飞,七十年代灿烂辉煌,八十年代初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直到去年,工作做得也算过得去。”

  属于武鸿斌的年终总结会议似乎此时才开始展开,杨其昌和他一起,随意找了个桌子靠着,荣誉室不能抽烟,两人手上夹着烟,捏了好长一阵也没点火。

  “这些年,多亏有武大哥你了!”杨其昌和武鸿斌的关系向来融洽,不像某些地方的厂子,两者不能相容。

  “咱们大哥二弟不分家,军功章有我的份儿,自然也有你的份儿。”武鸿斌笑起来,颇有些豪杰气概,“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有厂子里的职工们。”

  群众的力量集合起来,才能成就大事。

  群众路线这四个字,是刻在武鸿斌脑子里的。

  “厂里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五百多人。”武鸿斌双手交叉在胸前,手指点着臂膀,心里拨算盘,“是七六年前后的事,当时真是空前盛况啊,光是生产车间就是拓展到了八个。”

  杨其昌也笑:“那时,真是个好时候。”

  当时的平水县电机厂,在市里是排的上号的大厂,甚至还去参加过国家级的不少比赛,上过报纸拿过奖的。

  越是回想起往日荣光,武鸿斌的脸色就越是暗沉:“早上我看了一下报上来的人数,目前在职的职工,不论编制,共有九百二十六人。”

  杨其昌知道武鸿斌是什么意思,他在拿现状和以往对比,怕厂子砸在自己手上,拍拍大哥的肩膀:“武厂长,厂职工人数这个事,根据每个时期发展的方向会有所调整,就是七二年,我们做的不错的时候,人数也有所减少。今时不同往日,不是我们一家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其他一些兄弟厂,也差不多的情况。状态不同,人数有膨胀、有减少,都是极正常的事。”

  武鸿斌确实是能担责任的厂长,但他并不是一个能听进去建议的人,常接触他的赵秘书最是了解,武厂长个性豪爽,可若想在他面前表达不同的意见,最好采取迂回战术。

  杨其昌也知道他这样的性格,完全不逆着他,也不刺激他,更别提自己的想法,以语言引导思路,是他常用的办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