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定议(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马的话中之意,李瑁也听在耳中,李光弼的计策确实可以以最小的伤亡最快结束中原战乱,但欲速则不达的消息,李瑁却也深知,李瑁虽然颇为意动,倒也还没有失去理智。

  出兵灵宝,和安禄山正面排兵布阵,决于中原,固然稳当,但伤亡太大,耗时太久,纵然李瑁胜了安禄山,最后也容易叫李隆基收了渔人之利,李光弼的计策确有极能打动李瑁的地方。

  谋主李泌见李瑁面露思虑之色,知道李瑁在为难什么,于是开口道:“李将军起于微末,亦曾身陷囹圄,乃殿下从李林甫手下救出而后一手提拔,方到了如今的地步。殿下有识人之能,李将军能否守住阌乡,殿下的心里当比任何人都清楚。”

  李泌的话让李瑁一下子醒了过来,中唐论将,莫过李郭,单论军略,李光弼尚在郭子仪之前。

  唐史所载: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十万围攻太原,李光弼以一万新军守城。李光弼兵少,而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楞是被李光弼经营地宛如铁桶,水泼不进,非但守城一月有余,还趁机反攻,歼敌七万余,名震天下。

  李光弼帅才堪比孙吴,他既有此决心,李瑁又岂又退缩的道理。

  李瑁沉默了片刻,忽然起身道:“传令下去,三军开拔,仁杰为先锋,领五万精骑即日北上,务必于三日内攻取平阴和谷城,待本王大军赶到,同取洛阳。”

  李瑁之言一出,便是决心采纳李光弼的建议,先平阴、谷城,而后攻取洛阳。将安禄山主力堵截在河南一代,逼安禄山提前决战。

  “诺!”马站起身子,轰然领命。

  随着李瑁一声令下,马提兵悄然北上,一张关系到洛阳乃至整个中原归属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在数百里之隔的潼关,一场不见刀兵,但对李瑁来说意义却丝毫不下此战的算计也正在进行。

  整个潼关城中,没有谁过地比林婧更加提心吊胆了。

  哥舒翰兵败灵宝,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此,大唐朝廷仅凭关中之力再无和安禄山一较高下的资本,行宫中惶惶不可终日,谁都不知什么时候河北那把快刀就会砍到他们的头上。

  自昨日以来,李隆基的心情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

  李隆基当即下令西归长安,而侥幸逃回的哥舒翰被李隆基打入大牢待死,右羽林卫大将军高仙芝暂代哥舒翰之位镇守潼关,可高仙芝麾下已无兵可用,这官封于不封又有何区别。

  哥舒翰兵败至今,不过过了区区一日,被李隆基下令杖毙的宫人已有十人,众人无不胆战心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