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平叛人选(2 / 3)
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流言虽然官场之上早有流传,但是当他们从李隆基的口中确切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还是不免震动。
除去天潢贵胄的亲王李瑁,还有靠着皇后裙带关系晋位的杨国忠,安禄山几乎是大唐官场近十年来崛起最快的人物,叫无数边将艳羡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受李隆基大恩的人居然反了。
“叛贼安禄山深沐皇恩,竟敢率军造反,罪该万死,臣请陛下发兵平叛,生擒安禄山于长安,千刀万剐,万死不饶。”宰相杨国忠当先出列道。
杨国忠的话李隆基听了颇为解恨,李隆基开口道:“安贼固然罪该万死,但他麾下毕竟还有河北及各族士卒二十万,数量庞大,想要平定恐非易事,右相可有良策。”
杨国忠挺了挺胸膛,自信地回道:“河北诸军,所叛者不过安禄山及数位贼首而已,河北士卒和百姓还是心向大唐,心向陛下的,真正心甘情愿跟随安禄山作乱的人数极少,只要陛下传檄河北,不过数日,河北将士必定闻风而降,献上安禄山的人头向陛下请罪,河北随之即定。”
李瑁站在殿下听着杨国忠的话,险些气地笑了出来,传檄而定,好一个平叛之策,他当真是拿安禄山当做三岁孩童来看待吗?
安禄山经营河北十年,河北上下俱是安禄山的心腹,岂会是一盘散沙。
李瑁听了杨国忠自以为是的建议,心中大怒,当即便要出列建言,可就是李瑁准备开口的时候,坐在龙椅上的李隆基却开口说话了。
“河北百姓乃我大唐臣民,河北边军亦是我大唐士卒,他们的心自然是向着朕,向着大唐的,右相说的对,给事中即刻传旨,此次叛乱朕只诛首恶,不连其他,他们大可不必担忧,另外谁若能取了安禄山的狗头献与君前,赏黄金万两,官升八级,封万户侯!”李隆基对杨国忠的话倒是深信不疑,上来便采纳了杨国忠的意见。
李瑁抬头看着李隆基自信满满的样子,心里知道,此时若是直言上奏必然会惹恼李隆基,平白惹地他不悦,他只能将话说的婉转些了。
李瑁出列道:“父皇圣明,安禄山造反实乃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儿臣建议父皇可一面传檄安定河北,一面遣大将出兵平乱,软硬皆施,当可一举奏效。”
若是贸然将宝全部压在民心上,确实显得有些单薄,李隆基的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李瑁的话倒是正中他的下怀,李隆基开口问道:“瑁儿之言有理,不知瑁儿可有良将人选。”
李瑁听到李隆基的话,脸色一正,当即躬身道:“儿臣不才,愿挂帅出征河北,为父皇分忧。”
李瑁官拜天策上将,又是皇子,无论是官职、位份还是名望都足够,而且李瑁久经沙场,军功甚多,由他来出征平叛无异是最佳人选,但杨国忠偏偏要与李瑁对着干。
在杨国忠的眼中,安禄山必败,平定安禄山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凶险异常的事情,而是一个捞军功,赚名望的大好时机。李瑁抢着出征根本不是为了平定叛乱,而是趁机攫取兵权,收拢河北民心。
↑返回顶部↑
除去天潢贵胄的亲王李瑁,还有靠着皇后裙带关系晋位的杨国忠,安禄山几乎是大唐官场近十年来崛起最快的人物,叫无数边将艳羡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受李隆基大恩的人居然反了。
“叛贼安禄山深沐皇恩,竟敢率军造反,罪该万死,臣请陛下发兵平叛,生擒安禄山于长安,千刀万剐,万死不饶。”宰相杨国忠当先出列道。
杨国忠的话李隆基听了颇为解恨,李隆基开口道:“安贼固然罪该万死,但他麾下毕竟还有河北及各族士卒二十万,数量庞大,想要平定恐非易事,右相可有良策。”
杨国忠挺了挺胸膛,自信地回道:“河北诸军,所叛者不过安禄山及数位贼首而已,河北士卒和百姓还是心向大唐,心向陛下的,真正心甘情愿跟随安禄山作乱的人数极少,只要陛下传檄河北,不过数日,河北将士必定闻风而降,献上安禄山的人头向陛下请罪,河北随之即定。”
李瑁站在殿下听着杨国忠的话,险些气地笑了出来,传檄而定,好一个平叛之策,他当真是拿安禄山当做三岁孩童来看待吗?
安禄山经营河北十年,河北上下俱是安禄山的心腹,岂会是一盘散沙。
李瑁听了杨国忠自以为是的建议,心中大怒,当即便要出列建言,可就是李瑁准备开口的时候,坐在龙椅上的李隆基却开口说话了。
“河北百姓乃我大唐臣民,河北边军亦是我大唐士卒,他们的心自然是向着朕,向着大唐的,右相说的对,给事中即刻传旨,此次叛乱朕只诛首恶,不连其他,他们大可不必担忧,另外谁若能取了安禄山的狗头献与君前,赏黄金万两,官升八级,封万户侯!”李隆基对杨国忠的话倒是深信不疑,上来便采纳了杨国忠的意见。
李瑁抬头看着李隆基自信满满的样子,心里知道,此时若是直言上奏必然会惹恼李隆基,平白惹地他不悦,他只能将话说的婉转些了。
李瑁出列道:“父皇圣明,安禄山造反实乃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儿臣建议父皇可一面传檄安定河北,一面遣大将出兵平乱,软硬皆施,当可一举奏效。”
若是贸然将宝全部压在民心上,确实显得有些单薄,李隆基的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李瑁的话倒是正中他的下怀,李隆基开口问道:“瑁儿之言有理,不知瑁儿可有良将人选。”
李瑁听到李隆基的话,脸色一正,当即躬身道:“儿臣不才,愿挂帅出征河北,为父皇分忧。”
李瑁官拜天策上将,又是皇子,无论是官职、位份还是名望都足够,而且李瑁久经沙场,军功甚多,由他来出征平叛无异是最佳人选,但杨国忠偏偏要与李瑁对着干。
在杨国忠的眼中,安禄山必败,平定安禄山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凶险异常的事情,而是一个捞军功,赚名望的大好时机。李瑁抢着出征根本不是为了平定叛乱,而是趁机攫取兵权,收拢河北民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