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技术无国界(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了,我们进入正题。”

  “继续下一个议程。”

  “整个发动机项目,我把它拆分成了九个子项目,涵盖了材料到霍尔推进器组等所有部件,其中有6大通用项目,3个应用分项目,主要由我们5家科研机构参与研究,具体的安排如下……”

  有着管理反物质工程的成功案例在前,对于这个项目的安排,刘峰游刃有余。

  不过在关于核材料应用的讨论上,依然出现了分歧。

  听着刘教授在推进盘上涂一层铀235,然后依靠正反物质湮灭时产生的部分能量使其产生核裂变的想法,黄景辉院士皱了皱眉头,不解道:

  “刘教授,你确定要使用铀235?姑且不用说它们到底能否产生多少能量,也不讨论这东西是否容易可控,至少,如果这东西用在了飞机发动机上,产生的辐射很容易就被他国的监测设备所探查,可靠性和安全性反而不如没有这东西的好!”

  同时,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还不止他一个,京城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所的隆文星教授也赞同黄院士的说法:

  “我也觉得在发动机上添加这样一层涂层是很没有必要的。航天器倒也罢了,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主要考虑的是经济节约,但在航空器当中,如果我们添上这一层铀235涂层,势必会给其他零部件的防护带来更大的挑战,可靠性难以保证;更何况,这种发动机80%的推力主要来自于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脉冲,然而,仅靠这些推力,用在航天器上其实也已经搓搓有余了。”

  食指轻轻在桌上敲了敲,刘峰思索了很久。

  说实话,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或者说没有考虑周全。

  航天和航空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

  前者更多考虑到的是经济性,需要尽可能地将每一分能量都用到实处,毕竟在太空中飞行,没有能量和补给,每一丝每一毫的物资都相当珍贵,能多一点能量补给,就能多一丝生存的机会,因此,这种设计路线就很有必要了。

  然而在地球以内,更多考虑的是飞行器的爆发力、敏捷性和隐藏性能,对发动机的要求,简单粗暴稳定性好,至于经济性,就没有这么大的追求了。

  嗯,这就是一个适用性的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