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写在脸上(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杯茶的功夫,支书和文书回来了,他俩同骑一辆自行车,看来跑的很远。

  “许书记,你们这是上哪儿去了?费这么大事太没必要了。”周建平站起来打招呼。

  “不费事,不像以前靠步行,现在有自行车,去乡里来回也就一个多小时。”许书记道。

  “我跟二哥讲,你们每天村里家里的事也不少,我不愿打扰你们。”周建平道。

  文书小周提着菜,跟周建良去了后面的厨房,许支书坐下来陪周建平聊天。因为买的全是熟食之类的菜品,只过了几分钟,两人就把六样菜品端上了桌子。

  父母官们自然关心周建平的企业,推杯换盏之间,周建良道:“建平,我还记得当初你跟我说,你那企业是贷款买的,现在贷款还的差不多了吧?”

  “当时我说的是老厂,旁边扩建部分的地皮也是后来贷款购买的,但是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所有贷款都还清了,现在只有流动资金还从银行贷款。”周建平道。

  “这么说来,企业现在完全是你的了?”

  “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其实企业一直都是我的,只不过以前我把工厂的土地抵押给了银行,还清贷款后,银行把抵押手续还给我了,就这么点区别。”

  许书记接过话茬,“对,本质上说企业一直是你的,因为即使在土地抵押阶段,也只有你才是企业唯一法人,从前把资产抵押给银行,那只是一种借贷形式。”

  许书记比周建良大了十多岁,他应该是六十年代末的初中毕业生,曾经在大队的小学当了十来年民办教师,虽然没有亲自教过周建平和周建良,论起来这兄弟俩完全应该叫他一声老师。

  在元坝村,许书记也算个小知识分子,他比较喜欢学习,对新东西一向抱有兴趣。

  “就是许书记说的这个意思,作为企业,任何单位都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抵押借贷。”周建平道。

  “建平,满负荷运转起来,现在厂里的生产规模应该不算小吧?”许书记问。

  “以目前的规模,论产量,即使在全国的食品加工企业中,我们也算得上中等规模企业。但是,我们用人不多,放在一般国营企业,以我们这样的规模,起码应该有一千二三百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