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四十九章(2 / 3)
而这个名字也让乾隆绷紧了一根弦,萧剑,在他的记忆中,应该是叫做方严的,和原名方慈的小燕子是兄妹,他们的父亲,就是曾经因为一首反诗而丧命的方之航。
之前,他几乎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人,可现在,既然想了起来,他就不会这样简单的放过他。毕竟,这个萧剑和他是仇人,并且萧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杀了他报仇。他可没兴趣放过这样一个威胁到自己生命安全的隐患。上辈子他可以为了小燕子放过他,可这一次他绝对没这等好心。
再者,其实他并不认为那个方之航是无辜的。一首反诗,在百余年后可能算不得什么,可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方之航不可能不知道,既然他知道了这样做会有怎么样的后果还要写,而且写的还那么直白,乾隆想不出自己不杀他的理由。
不想死就别写反诗,或者就像那些遗老遗少一样躲起来别露面,可那方之航呢,既要当官吃大清朝的俸禄,又要写反诗,诗里还明明白白的写着要砍了统治阶级的脑袋,不管是哪个当权者,不管是多么英明的皇帝,都忍不了的吧。莫说大清朝了,在乾隆记忆中,就是在未来的那个新中国,政府也一直都在控制言论,所以,乾隆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不管他在未来的那个世界呆了多久,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个清朝的皇帝,而不是什么民主斗士或是革命志士。
所以,方之航,不管你有没有真的起过反心,从这一刻起,你们方家的血脉和香火,是注定要断掉的了。
乾隆想起之前那几个nc对着他讲大道理,而自己无一例外每次都被说服,心里就无端升起一股愤慨来:这一次朕就偏偏要杀了萧剑,而且一定会在把那几个nc抓回来之后,当着他们的面,告诉他们那是小燕子的哥哥之后再杀了他。虽然这种想法有些幼稚,但乾隆还是很想要安慰一下自己那颗被怨念填满的心,而安慰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比自己更加怨念。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告诉那几个家伙,不要想着能够试图跟皇帝讲道理,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不能讲道理的人,因为皇帝自己就是道理,还是绝对的硬道理。
处理完奏折之后,乾隆很快就等来了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
这是他们例行的亲子时间。
当然,这所谓的亲子时间绝对不是父子三个在一起亲密玩游戏,而是额外辅导时间。两个小家伙要背诵史书,从史记开始一直要背到前朝,不只是背诵,还要谈谈他们读那一段历史时候的心得体会。好吧,这是乾隆之前在某所大学里面游荡的时候学到的办法,他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倒真的挺好用。
背诵时间过后,乾隆开始接见大臣,两个小阿哥就在一旁听着。乾隆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听懂多少,当然更不指望他们能提出什么好的见解来,毕竟他们两个年纪都还太小。这只是一种姿态,通知一下诸位大臣们,他对嫡子的重视,同时也要让这两个孩子习惯这样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度。
一为明主,一为贤王。这是乾隆对他们的期望,可以说这些日子以来,所有人,从后宫到前朝,包括两个小阿哥,都深切体会到了这种期望。
乾隆对于培养儿子,其实是有些急迫的。时常在他的脑海中闪过的那些事情,关于圆明园的大火,关于外国人在中国的屠杀,关于“东方睡狮”,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情压抑。
之前做为容嬷嬷的时候,他也担忧这些事情,但那时候有身份限制,他能做的太少,只能逼着自己转移视线,尽量不要往那些方面去想。可现在,他的身份足以改变一些事情了,却又有了一些不知该往何处使力的茫然感,毕竟虽然他很爱大清朝,却也不得不承认,大清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而且需要改变的地方大都是一些最最难以改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哦,让他死了吧!或者干脆让他皇阿玛来一趟帮帮忙也成啊,他可没有他皇阿玛那样的改革的魄力和天赋。
↑返回顶部↑
之前,他几乎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人,可现在,既然想了起来,他就不会这样简单的放过他。毕竟,这个萧剑和他是仇人,并且萧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杀了他报仇。他可没兴趣放过这样一个威胁到自己生命安全的隐患。上辈子他可以为了小燕子放过他,可这一次他绝对没这等好心。
再者,其实他并不认为那个方之航是无辜的。一首反诗,在百余年后可能算不得什么,可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方之航不可能不知道,既然他知道了这样做会有怎么样的后果还要写,而且写的还那么直白,乾隆想不出自己不杀他的理由。
不想死就别写反诗,或者就像那些遗老遗少一样躲起来别露面,可那方之航呢,既要当官吃大清朝的俸禄,又要写反诗,诗里还明明白白的写着要砍了统治阶级的脑袋,不管是哪个当权者,不管是多么英明的皇帝,都忍不了的吧。莫说大清朝了,在乾隆记忆中,就是在未来的那个新中国,政府也一直都在控制言论,所以,乾隆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不管他在未来的那个世界呆了多久,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个清朝的皇帝,而不是什么民主斗士或是革命志士。
所以,方之航,不管你有没有真的起过反心,从这一刻起,你们方家的血脉和香火,是注定要断掉的了。
乾隆想起之前那几个nc对着他讲大道理,而自己无一例外每次都被说服,心里就无端升起一股愤慨来:这一次朕就偏偏要杀了萧剑,而且一定会在把那几个nc抓回来之后,当着他们的面,告诉他们那是小燕子的哥哥之后再杀了他。虽然这种想法有些幼稚,但乾隆还是很想要安慰一下自己那颗被怨念填满的心,而安慰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比自己更加怨念。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告诉那几个家伙,不要想着能够试图跟皇帝讲道理,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不能讲道理的人,因为皇帝自己就是道理,还是绝对的硬道理。
处理完奏折之后,乾隆很快就等来了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
这是他们例行的亲子时间。
当然,这所谓的亲子时间绝对不是父子三个在一起亲密玩游戏,而是额外辅导时间。两个小家伙要背诵史书,从史记开始一直要背到前朝,不只是背诵,还要谈谈他们读那一段历史时候的心得体会。好吧,这是乾隆之前在某所大学里面游荡的时候学到的办法,他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倒真的挺好用。
背诵时间过后,乾隆开始接见大臣,两个小阿哥就在一旁听着。乾隆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听懂多少,当然更不指望他们能提出什么好的见解来,毕竟他们两个年纪都还太小。这只是一种姿态,通知一下诸位大臣们,他对嫡子的重视,同时也要让这两个孩子习惯这样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度。
一为明主,一为贤王。这是乾隆对他们的期望,可以说这些日子以来,所有人,从后宫到前朝,包括两个小阿哥,都深切体会到了这种期望。
乾隆对于培养儿子,其实是有些急迫的。时常在他的脑海中闪过的那些事情,关于圆明园的大火,关于外国人在中国的屠杀,关于“东方睡狮”,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情压抑。
之前做为容嬷嬷的时候,他也担忧这些事情,但那时候有身份限制,他能做的太少,只能逼着自己转移视线,尽量不要往那些方面去想。可现在,他的身份足以改变一些事情了,却又有了一些不知该往何处使力的茫然感,毕竟虽然他很爱大清朝,却也不得不承认,大清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而且需要改变的地方大都是一些最最难以改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哦,让他死了吧!或者干脆让他皇阿玛来一趟帮帮忙也成啊,他可没有他皇阿玛那样的改革的魄力和天赋。
↑返回顶部↑